(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周平)
1.贯穿药品全周期,CXO行业发展日趋成熟
医药外包服务行业(CXO)是依附于药物研发、生产的外包产业链,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CMO(ContractManufactureOrganization、合同生产组织)、CDMO(Contractdevelopmentandmanufacturingorganization、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SO(ContractSalesOrganization、合同销售组织)等多个细分子行业,贯穿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
1.1.为助力研发而生,乘时代东风发展,CXO已成医药行业重要领域
CXO行业自CRO而起,CRO行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赫斯特集团(Hoechst,现在的赛诺菲-安万特集团(Sanofi-Aventis))聘请北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DennisGillings分析一种新型糖尿病药物的试验数据,最终分析指出需要将患有某些医疗疾病的患者排除在该药物的适用人群之外,从而得以针对适当的人群进行商业化推广;同一时期,还有一些研究机构为制药企业提供部分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服务。这一阶段的CRO企业主要存在形式是公立或私立的研究机构,仅为制药公司提供少量的药物分析服务、动物实验等服务,合作模式多为一次性/交易性的业务委托。
20世纪80年代,药物研发成本上涨、研发成功率下降、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利益博弈、监管趋严等多种原因使得制药公司纷纷进行业务重组、海外拓展等,一些公司放弃了自建研究和临床试验团队,CRO公司应运而生,年Quintiles成立、年Parexel成立、年ICON成立。这一阶段的CRO企业业务范围较窄,主要还是作为制药企业产能的补充,合作模式也多为一次性/交易性的业务委托。
20世纪90年代,随着仿制药大量上市,制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大型跨国药企在全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促进了全球制药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提高了研发成本,研发投入增多、周期长、成功率低等原因持续存在,CRO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制药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时期,CRO公司逐渐增多,中国CRO行业开始发展,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国内公司成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FDA的提议下,CRO公司陆续上市,年Quintiles上市,年Parexel上市,年ICON上市。这一阶段的CRO公司数量增多,行业规模逐渐提升,并朝着全方位服务模式发展,开始介入临床中后期阶段,CRO与药企开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1世纪初期,药企与CRO的合作平稳增多,CRO行业规模持续增长,CRO公司也开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随后,biotech公司的崛起、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外包率。这一阶段的CRO公司与药企开始尝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年Covance和Lily、年Quintiles和AstraZeneca、年Parexel和Merck,CRO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化全方位服务模式。
年后,Biotech公司浪潮加剧,研发成本进一步增高,药企一体化外包服务需求增多,CRO行业规模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为满足药企的需求、扩大公司规模,一方面,大型CRO企业不断通过收并购专业型的中小CRO公司以快速扩大业务范围,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大型CRO公司间的合并案例增多,如年Labcorp收购Covance、年Quintiles和IMS合并成立IQVIA、年ICON收购PRA,跃居全球第二。这一阶段的CRO公司除了与药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外,还开始提供定制化服务,龙头CRO公司还通过建立投资基金扶持小型biotech公司,行业规模持续提升、集中度增加。
1.2.CRO领域:孕育全球龙头公司的优质赛道,提供全方面、专业化服务
CRO行业包括临床前CRO和临床CRO两大部分,均为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的重要板块,该板块诞生了多家全球排名前十的CXO公司,如IQVIA、Labcorp、ICON、CharlesRiver等。目前,临床前及临床阶段的外包服务基本贯穿药物研发的全流程,业务种类丰富。
1.2.1.临床前CRO:药物创新源头产业,铸就坚实质量基础
药物发现:主要过程为通过高通量方法筛选化合物,再优化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合成路线等,经过初步的有效性及成药性研究后,获得先导化合物,再经过深入研究及优化,获得候选化合物。
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估三大部分。药学研究主要是药物制剂研究,需要根据候选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拟治疗疾病等,探索可重复、稳定制备药物的配方及方法,最终将其制成适合临床使用的药物制剂,具体涉及原料药及制剂的实验室级别的制备工艺、质量分析及控制,辅料及包材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全方面研究。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估研究均需进行动物试验,其中,药效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安全性评估则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等。
1.2.2.临床CRO:多维度、多阶段试验筛选优质药物
临床研究:分为一致性评价试验(BE)、I/II/III期临床试验。主要业务包括临床试验申报、医学服务、临床运营管理、数据统计管理,试验中心管理等。
商业化阶段:开展上市后研究(IV期临床试验),收集上市后药物使用人群、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信息。
真实世界研究(RWE):真实世界研究既往多用于药物上市后研究,主要为了收集和评价药物在真实临床使用情况下的信息和效果,但目前FDA鼓励使用RWE方法进行药物上市前研究,并已经根据RWE结果批准了三款药物。相较临床试验研究,RWE对于受试者的条件和限制不多,更能反应药物在真实诊疗中的使用情况,是未来药物上市前研究的一大趋势。
2.新药创新热情不减,驱动CRO市场快速发展
2.1.多因素致新药研发困难重重
新药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一款新药的平均开发时间为10-15年,-个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中,只有5个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终只能有1种药物可以通过审批上市销售。目前,由于疾病复杂度提升、监管趋严、患者招募困难等原因,新药研发周期被进一步拉长,德勤研究表明,新药研发临床阶段耗时在不断上升,由年的6.15年增加至年的7.14年。新药研发期的拉长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缩短了上市后的专利保护期(美国、日本、中国对于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均为20年),减少了预期的销售收入。
新药研发成本上升、投资回报比下降。德勤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不断上升,由年的13.27亿美元逐年增长至年的24.42亿美元,与此同时,新药研发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年下降至1.6%的历史低位,全球新药研发竞争残酷。德勤测算年ROI回升至2.5%,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年统计公司的新增管线数量为45个,数量较年的59个新增管线有所下降,前期投入降低;第二,统计公司的现有管线的有效临床试验数据提升管线价值,拉升整体预期回报。
专利到期导致利润大幅下降。经过10-15年的艰难研发后,药品进入上市销售的商业化阶段,在专利独占期内,新药销售额非常可观,但是专利过期后,药物的销售额往往会大幅下降,遭遇“专利悬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千亿美元”药物立普妥上市后,成为连续十年全球销量第一的药品,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年专利到期后,于年销售额骤降。Evaluatepharma统计,年将是全球创新药专利到期的高峰,有价值亿美元的药物将受到影响,潜在损失达亿美元。
监管趋严、抑制药价,政策推动竞争加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受到严格的监管和调控。创新药在专利独占期内销售价格很高,为抑制药价、鼓励创新和竞争,美国在年出台了Hatch-Waxman法案,加快仿制药的上市时间,并于年出台了BPCIA法案,简化了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流程,以进行医改,与此同时,FDA出台了多个法案,优化临床试验审核过程、严格管理临床试验,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国际临床操作指南ICH-GCP也不断更新,细化或简化流程,以更好的进行过程监管。监管的日趋复杂、严格,增加了临床试验的复杂性和时间,进一步增加了新药创新的难度。
2.2.新药研发需求上升、创新热情不减
全球研发投入逐年攀升,中国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虽然新药创新存在诸多困难,但人口老龄化、新兴技术的发现和应用、政策不断加码创新等因素持续推动新药创新发展。据FrostSullivan统计,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预计将由年的亿美元增长至年的亿美元,临床前阶段将达亿美元,临床阶段将达亿美元。
中国制药行业研发投入预计将由年的亿美元增长至年的亿美元,增远超全球平均增速。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推动需求持续上升。许多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提升,还会结合各种慢性病形成复杂的发病机制,老龄人口对于新药和新的治疗手段的需求巨大。联合国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老龄人口增速超过年轻群体,全球老龄人口比例预计将由年的8%增长至年的9%,并将在年增长至16%。而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一直高于全球平均,并呈加速向上趋势,联合国测算年中国老龄化数据约为12%,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为13.5%,增速明显高于预期,情况不容乐观。
新兴技术涌现,政策引导创新、风投资本活跃,Biotech兴起。PD-1药物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开启了生物大分子药物新时代,以CAR-T药物、九价HPV疫苗、新冠疫苗等为代表的细胞和基因疗法不断创新,ADC药物联结传统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开辟新的研发方向,技术创新持续吸引资本进入医药研发领域,叠加政策鼓励创新,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逐步崛起,成为新药研发主力军。
2.3.CRO是降本增效的首选,提供一体化专业服务
新药研发时间紧、投入高,CRO成为价廉物美的优选。研究表明,与CRO合作,可将新药研发时间缩短1/4~1/3,并且节省30%~70%的研发费用。CRO公司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将医药研发流程模块化,同时进行多部分工作,提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在临床申请和临床阶段,CRO公司可简化流程,直接对接试验机构以及审评机构,缩短研发时间。
通过对比全球的中国制药企业、CRO公司的人均成本,可以看出:CRO公司人均成本更低,国内CRO更具成本优势。目前,CRO公司承担了近1/3的新药研发工作,近2/3的中后期研究工作,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的主要形式。
Biotech崛起,呼唤CXO的专业服务。近年来,Biotech公司兴起,其后期研发管线占比持续增加,IQVIA数据显示Biotech公司后期管线占比从年的52%增加至年的72%。Biotech公司规模较小,人员、设备均不完善,因此倾向于将非核心的业务全部外包给CRO公司,借助其专业的服务完成研发流程;同时,Biotech公司研究方向多集中于肿瘤和罕见病等领域,研发专业度和难度较高,对更加依赖专业化的CRO公司。
2.4.全球CRO行业景气度不断上行,有望成千亿美元市场
在新药研发愈加复杂、困难,新药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CRO行业持续蓬勃发展。据FrostSullivan统计,年全球CRO行业市场规模为亿美元,预计年可达亿美元,有望成长为全球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中国CRO行业由于起步晚、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充足、工程师红利等多种原因,行业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CRO行业规模将在年达到亿美元,预计年-年CAGR为26.5%,其中药物发现领域为26.0%、临床前领域为18.2%、临床领域为30.0%。
3.政策引领、创新与海外拓展驱动国内CRO行业进入3.0时代
3.1.国际CRO具备先行优势,国内CRO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全球CRO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激烈。全球CRO行业竞争激烈,约有多家从事医药外包服务的公司,大型CRO公司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全球前八大CRO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3%,前三大公司占比约31%,全球CRO行业市场集中度高。
国内CRO行业集中度较低,综合型企业少,有待进一步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年统计,我国主要CRO公司市场份额占比仅31.86%,行业集中度较全球平均水平低。从公司类型看,50%为临床CRO公司,47%为临床前CRO公司,仅有3%的公司为综合型CRO公司,企业规模和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
3.2.成本低、盈利能力强,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国际CRO龙头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收入增速逐渐放缓,已经进入发展台期,通过选取上述年全球排名前7家CRO公司在年的财务数据,与国内7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CRO公司年的财务数据对比发现:1)国内公司收入增速远超国际,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国际龙头公司在年收入增速差异较大,两家公司呈现负增长,平均增速为7.0%,国内公司在年收入增速均在14%以上,平均收入增速为36.7%。2)国内公司净利润增速高,盈利能力强劲。
国内公司母净利润增速值为78.6%,明显高于国际龙头公司的59.7%;净利率方面,国内率平均值为27.4%,远超国际龙头公司的7.5%;国内公司在年人均创利平均值为2.3万美元/人,综合来看,国内公司盈利能力远超国际。3)人均成本低,工程师红利持续驱动行业高长。国际龙头公司在年人均成本在14-17万美元/浮动,平均值为15.4万美元/人,国内公司年人均成本在4.8-10万美元/人间浮动,平均值为7.1万美元/人,国内公司享受工程师红利,人均成本显著低于国际龙头公司。
3.3.国内CRO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硬实力护航公司勇闯3.0时代
3.3.1.政策导向真研发、真创新,行业面临二次升级
所有的新药最终都需要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后,方可申请上市销售,临床试验连接早期研发和商业化阶段,其变化和发展对新药研发具有重要影响,临床CRO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CRO行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临床CRO行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年,野蛮生长的1.0时代:为对临床试验进行监管,我国于年出台了第一版《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大量流程不规范、数据不真实的乱象,年7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要求药品申报企业对申请的药品进行自查,确保数据真实、资料完善,这一史上最严格的数据核查要求造成行业震动,大量申请被撤回、驳回,被称为“”事件,中国CRO行业自此进入规范化发展。
年-年,高速增长的2.0时代:“”事件后,中国临床CRO行业受到短期影响,年起逐步恢复,临床试验数量逐渐上升,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年7月1日起,新版《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正式实施,其内容与国际ICH-GCP标准全面对接。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药物创新和试验设计创新提出意见,倡导真创新。《指导原则》是对既往临床试验的总结,也是对下一阶段的指引,我国CRO行业将进行二次升级,进入3.0时代。
3.3.2.立足创新、向“一体化、差异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我们认为,中国CRO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除借鉴国外成熟模式外,最主要的是受到了新兴技术的驱动,PD-1药物的专利漏洞(日本小野制药未在中国提交PD-1的广泛保护专利)及细胞与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直接驱动了中国biotech公司的兴起和外包需求。目前,新药研发多点开花,涌现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细胞和基因药物、创新小分子药物等多个研究方向和技术,将持续驱动行业高景气发展。
对于国内CRO公司而言,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协助解决国内新药创新难点。我们预计,随着国内CRO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竞争加剧,集中度上升,国内CRO公司将持续向“一体化、差异化、信息化”三大方向发展,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体化:包含纵向一体化和业务全球化。
纵向一体化:为提升实力、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同时药企对一站式服务需求上升,CRO公司往往会通过并购或者自建新业务延伸产业链,打造一体化服务能力。如国际龙头公司Labcorp以大临床、中心实验室、数统业务闻名,业务覆盖药物研发全流程;国内龙头CRO公司中,药明康德业务已经覆盖药物研发全流程;康龙化成正在积极布局临床试验相关业务,拓展服务范围。
业务全球化。为扩展客户范围、持续扩张规模、降低局部风险,龙头公司需要持续开拓全球市场。国际龙头公司IQVIA业务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泰格医药拥有17家合资公司及子公司,业务覆盖全球46个国家。
差异化:包含优势服务领域和合作模式创新。
优势服务领域。目前,疾病呈现多领域、复杂度提升的态势,技术更新迭代快,针对新兴技术和疾病提供差异化和专业化服务的CRO公司更容易脱颖而出,并以此为优势业务逐渐发展壮大。
合作模式创新。CRO公司与药企的合作模式从一次性的项目外包合作发展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发展至深度绑定的定制服务关系。近年来,部分国内龙头CRO公司对外投资逐渐增多,形成业务生态圈,将逐步拉大公司间的差距。
信息化:随着新药研发发展,药物试验方法不断更新升级,对药物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要求越加严格,药物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进一步促使CRO企业向信息化转型。国际龙头企业均建有各自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收并购拓展信息化能力,如Quintiles和IMS合并后,获得了海量真实患者数据,截止至年拥有大小约45PB、包含10亿个匿名患者全部信息的数据库。《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试验可选择的试验设计之一。多种因素表明信息化能力是未来国内CRO公司的必备素质之一。
4.IQVIA:全球医药外包服务行业的先行者与探索者
IQVIA前身是Quintiles,由前述DennisGillings教授于年创立,是为生命科学行业提供高级分析、技术解决方案和临床研究服务的全球领先供应商。IQVIA位于商业服务和医疗保健的交叉点,通过其分析、变革性技术、大数据资源和广泛的领域专业知识,在医疗保健的各个方面建立智能连接,截止至年6月30日,其业务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名员工,是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医疗保健信息系统之一,业务覆盖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商业咨询等多个阶段。
4.1.探索创新服务形式,收并购拓宽业务范围
IQVIA成立之初主要为医药企业提供数据外包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在欧洲、亚太均成立了分支机构,业务逐渐扩展至全球,同时,CRO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断探索新的医药外包服务形式,并且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与礼来公司共同开发抗抑郁药欣百达,但这一业务模式相比传统的服务外包模式风险较大,受到了金融市场的质疑,年,由于股价表现低迷,公司进行私有化退市,年、年,公司分别完成了主要股东重组、控股公司重组,并于年重新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IQVIA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不断提升既有业务服务能力、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公司还进行了多项收并购,以快速拓展服务边界。年至年,公司分别收购了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