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心理心里培训之决策陷阱一个很容易入的

白癜风专项援助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40412/a1oelip.html

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做出决策是什么时候吗?对,就是在上一秒你决定点开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并决定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决策,听到这个词似乎想到的就是什么人生重大决定——没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过程也是决策——其实不然,以上就是答案。

我们时刻在做判断和决策,只是很多都没有被我们察觉到,为什么法官会误判,为什么会“看走眼了”,为什么赌徒永远会有下一局,为什么会一见钟情,为什么你的家里永远会有买多了买贵了的东西……,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与决策判断有关,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和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呢?“陷阱”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是否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少掉进去几次?让我们一起和养正心理一起,初探这些关于决策背后的秘密。

养正心理以寰宇养正(北京)科技发展公司为主体,是由李明教授指导的心理科技、教育和服务机构。寰宇养正公司以“养正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核心,养正心理培训机构、心理服务中心,从心理教育、心理陪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以养正心理培训、个人心理服务,为企业心理援助服务(EAP)三个板块为主要业务线。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这是最近比较流行的网络热词,一方面表达现代人在面对生活的意外时迫于无奈,默然接受的自嘲,或者是自我安慰;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世事无常,何为永恒,明天会怎样,活过才知道。我们的大脑每天都非常忙碌,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平均每5秒就会做出一个判断。这些判断有很多类型,有的判断是通过逻辑推理产生的,具有逻辑性和确定性,例如“太阳东升西落”“1+1=2”等;与之相反,一些判断具有高度的随意性,是表达个人的品味和意见,比如喜欢什么颜色,喜欢某位明星等。而这些判断都无法评估其质量,因此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值得我们讨论和辨析、与“决策陷阱”紧密关联的,是介乎于确定性和随意性两者之间的判断。比如,法官对犯人的量刑,对比赛输赢的判断,股民对股市行情的判断等,不同的判断主体对同一问题会有分歧,具有不确定性,但又不是类似于表达个人品味的具有高度随意性的判断。那这具体什么是判断呢?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判断,是人类使用大脑作为工具的一种测量,判断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自我,彰显个性,也不是为了形成共识或说服他人,判断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准确,得出准确的结论。就像我们大脑中存在一把尺,当我们在进行判断决策时,就用这把尺进行测量。然而,既然是测量,便会存在误差,也正是这些误差将我们带入到“决策陷阱”。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那么,造成决策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卡尼曼认为,总体来讲,造成误差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偏差”和“噪声”,前者就像尺子的刻度不准确导致的误差,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后者可以理解为个体在使用尺子时手抖造成的误差,具有随机性和独特性。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个“小鬼”是如何作祟,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误差,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我们的大脑有两套决策系统,他貌似没在起名字的问题上纠结,径直把它们叫做“系统I”和“系统II”。其中系统I是凭直觉、记忆、联想、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即“快思考”,比如我们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它能快速地让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但也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情绪、经验的影响,从而产生偏差。系统II是大脑基于有意识的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而做出的决策判断,这就是“慢思考”,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就是典型的慢思考。不言而喻,这个过程相对于系统一来说费时费力,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资源。前面也提到,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决策和判断,而我们本身的注意、认知、意志力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各种决策判断之中,大脑也是很会偷懒的。正如大卫·休漠所说:理性是情绪的奴隶。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的决策判断是基于理性思考的结果,但事实上,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绝大部分判断和决策都是基于直觉和本能,也就是由系统I主导的。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当然,我们在做决策时,系统I和系统II都是活跃的,只是系统I处于监视状态,系统II则是放松状态,系统I为系统II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信息,大部分情况下系统II会对其稍作修改,甚至是完全接受系统I的建议。可见,直觉判断先于理性判断,而理性的主要作用是合理化直觉判断,从而使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变得合理而自洽。

比如,你在两件衣服中纠结了很久,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选了其中一件,当你把它带回家,向家人朋友展示时,你诉说选择的经历,并把你买的这件与另外一件进行对比,解释自己选择的理由,并希望说服对方得到认可。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经过了很理性的思考做出的选择,其实可能不然——也许你从一开始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在后面的纠结和展示中,你只是在找理由证明最初的决定是合理的,以避免自己陷入后悔的emo情绪当中。因此,卡尼曼说基于直觉、感性的系统I才是我们大脑的主角,而基于理性和逻辑的系统II只是大脑的配角。

那么,系统I又是如何快速轻松地做出决策的呢?仅仅是自由随机的选择吗?其实不然,系统I也有自己看似合理的判断原则。“联想的连贯法”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策略,它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相似性联想、时空相接以及简单的因果关系。

“相似性联想”的意思是由于某个事物与我们先前经验中的事物类似而影响我们当前的判断和决策。比如现在流行的一些恶搞文化,把杯子做成马桶的形状或把食物做成粑粑的样子而影响人们的食欲,而冬天时那种毛茸茸的衣服就会让人感觉很温暖,因为它让我们联想到动物的皮毛,“具身认知”(越微笑越快乐)大概也有一部分与此相关。

还有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对于和自己或者自己喜欢的人相似的陌生人会更容易产生好感,这在交友和招聘面试中会经常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体现的则是“时空相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戒不了酒,那大概是醉得还不彻底。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也有其道理,喝醉过的人大概都体验过吐到肝肠寸断,以及宿醉之后脑袋疼痛欲裂的滋味,然后发下毒誓,以后再也不喝了。还有我们惩戒罪犯避免他们以后再犯罪,在心理咨询中用厌恶疗法纠正不良行为,这其中都蕴含着时空相接的逻辑。

另外,我们的大脑还很容易构建“简单因果关系”,当然,这种因果关系并非真正严格的因果关系,而是我们自己联想出来的、假的因果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整个解释的合理性和自洽。比如,最近令人惋惜的“胡鑫宇案”,很多人根据他生前留下的表达消极情绪的日记,判断他是抑郁自杀;因为最后的尸体被发现就在学校附近,有些人就质疑搜寻和办案人员失职;还有在人们寻找的时候,根据仓库的环境和管理模式就排除了搜查目标。

类似的例子还有“河南人偷井盖”的事件,把河南人和偷井盖放在一起,我们就很容易将偷井盖的行为泛化,将其归因于河南人本身的素质和道德品质。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这是一种很不公正的判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我们的大脑很善于利用联想的连贯性进行思考和解释,它会快速的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合理和自洽,而这似乎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本事”。有研究表明,六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用因果关系进行理解和解释。所以,在继续接下来进一步了解“决策陷阱”之前,我想有必要说明的是:即使我们绝大部分的决策都是有限理性的决策,它们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并不能说明有限理性决策就都是不好的决策,而理性决策也未必都是好的决策。我们本身就是有限理性的生物,在生活中做出的直觉判断也好,有限理性决策也罢,其实大多数都是适宜的,不必为此太过担忧。既然难以突破有限理性的局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学会更好的察觉和识别决策判断中的误差,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下次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那些在生活中不易被察觉的具体的“决策陷阱”,看看你有没有在不经意之间跳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2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