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家都说地产设计院越来越不景气,增长特别难。甚至有人因此劝亲戚家的孩子高考别报土木专业……
可有家地产设计院,却在—这几年里,实现了超高速增长:
营业收入从万,增长到2.1亿!人员从52人,增长到人!获得多项设计大奖,还拿下21项专利,已拥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乙级资质……
这家设计院就是绿城利普,超高速增长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年,绿城管理集团将绿城利普纳入了自己的孵化体系。
近几年,绿城管理先后将十几家企业纳入了自己的孵化体系,涉及地产咨询、设计、教育、运营等多个领域。年,绿城管理作为“代建第一股”在港交所上市之后,相关动作仍在继续。就在昨天(年1月13日),又有6家企业被纳入了绿城管理的孵化体系。
看起来,绿城管理好像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对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日前,明源君通过特殊渠道,拿到了绿城管理内部的一些资料。下面明源君就来说说:
1、绿城管理孵化的,究竟是一些怎样的企业?
2、孵化的动力是什么?最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绿城在孵化谁?
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已经纳入绿城孵化体系的十几家企业,分别是什么样的公司。
大家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有以下一些共性:
1、分布在地产产业链的上下游
上游有资本类、设计类公司,下游有教育、商业运营类公司。
而绿城管理自身的代建业务,则处于产业链的中游,这样一来,绿城管理在上中下游都有了布局。
2、都是轻资产公司
这些公司都不涉及制造、硬件生产,没有重现金流和高生产成本。
这些企业的核心资源都是人力资源,其成本也基本是人工成本,其利润率也都比较高。
3、企业很多在业内知名,其核心团队中不乏行业明星人物
举例来说,被纳入绿城管理孵化体系的几家设计院,都荣获过一些设计大奖,有自己的明星产品。其核心团队中,也不乏地产设计行业的代表人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问:
大多数房企都是采购上下游供应商的服务。绿城管理为什么要费尽心力,进行这些孵化?
绿城管理为什么要孵化他们?
绿城管理把这么多企业纳入自己的孵化体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能力瓶颈:代建规模扩张,核心能力需要补充
最近几年,行业的代建需求越来越多,绿城管理的规模迅速增长。
年,绿城管理操盘项目销售规模达到亿,相当于当年一家地产50强。
年6月30日,绿城管理旗下拥有代建项目个,代建规模达到万平米。
在这种情况下,绿城管理之前的一些核心能力出现瓶颈。
以设计资源举例来说:
代建项目往往需要设计院前期介入,工作量大但没有费用,最后甚至可能无法实施。如果是纯粹市场化采购来的乙方设计院,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
代建项目区域分散、产品多样,档次落差大,需要按需定制,柔性服务。临时找来的乙方设计院,完成这些配合也有难度。
绿城管理集团有时候需要集中完成一些产品研发,如果完全依赖集团内部人力不够,如果采购乙方资源,双方就标准、风格磨合好都需要大量时间。
但如果是纳入绿城管理孵化体系的设计院,特别是绿城管理控股的设计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控股之后,绿城可以决定该设计院的经营方向,该设计院的核心能力就会和绿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接近;
其次,纳入孵化体系后,大量绿城管理代建的项目就会被“导流”给相关设计院,他们不断设计绿城的项目,也就对绿城的风格、底线越来越了解,完成定制、柔性服务和研发任务时,都会得心应手。
二、竞争压力:代建企业越来越多,绿城需要拓宽护城河
绿城管理虽然是国内代建行业的老大,但其身后还有很多追赶者。
代建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在于自身的品牌和能力。绿城的品牌、代建能力很强,有一定的护城河。但要想拓宽这条河,就得想得更长远一些。
在孵化了众多的产业链企业之后,对手再和绿城管理竞争的时候,就不单单是在和绿城的品牌、代建能力竞争,而是在和一条配合紧密的地产产业链在竞争。
地产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产业链前端的20%会影响到后端的80%,绿城孵化前端的企业,也就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具优势。具体来说,一些代建项目,前期土地还没确权时,代建无法介入,但绿城孵化企业中的咨询公司就可以先去做咨询,后期绿城管理接手代建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成长需求:向上下游拓展是业绩增长的最佳选择之一
绿城管理上市前后,都面临着业绩增长的压力。
想要业绩快速持续增长,企业一般有3种战略选择:
1、成立同类新公司;2、进入其他行业;3、向企业上下游发展。
绿城管理本身已经可以包打全国,成立同类代建公司没有意义。
代建已经属于地产行业内的细分领域,绿城管理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其贸然进入地产之外的行业是有风险的。
因此,绿城管理的最佳选择,就是向地产行业上下游拓展。
绿城管理每年代建的大量项目,可以给自己孵化的上下游企业导流大量业务,而这些企业经营中接触的客户,同样可以导流给绿城代建业务;绿城管理的核心能力,可以支撑上下游孵化企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同时也在给绿城管理赋能。
这样就形成了双向赋能、双向导流的良好循环。
在双向赋能、双向导流的过程中,整个孵化体系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利润,也越来越多地归属于这个体系内的企业。目前,仅绿城管理前期纳入孵化的几家设计院的年产值,加起来都接近4亿……
事实上,向行业上下游拓展,很多企业都曾经想过,但很多并没有付诸实施,原因是,向上下游拓展,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也会面临2大问题:
1、核心管理团队精力不足:一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聚焦某一种业务时能发挥最大优势。行业上下游业务虽然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又有很大差别,如果同时介入上下游众多企业的管理,可能因为精力不足、聚焦不够而出现判断错误。
2、内部系统过于封闭,造成竞争力不足:举例来说,如果一家设计公司,%的业务都来自绿城管理的导流,而长期不参加外部竞争,能力反而可能下降。
绿城管理如何解决上述2大问题呢?绿城的各种孵化,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呢?
绿城的终极目标
首先,绿城的孵化,不一定要控股;即使控股,一般也不介入具体管理。
绿城管理上市时,曾提出,募集资金中有27%用于价值链上下游的战略收购、打造轻资产生态圈。而相关企业被纳入绿城管理孵化体系,一般是通过3种模式:1、控股;2、参股;3、合作。
前面提到的设计、咨询、教育公司,与绿城管理核心业务相关,绿城也是“懂行”的,所以一般可以控股。
而对于绿城管理并不擅长的一些领域,比如商管,就是“参股”。
而即使是控股,绿城管理也只掌握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决定企业战略,而不介入具体管理,这样也就不存在集团核心团队精力不足的问题了。相关公司日常经营的风格,与绿城管理系统的融合,更多地是通过巨大的业务导流,在项目合作中磨合完成的。
其次,绿城孵化的这些企业,不单要在系统内部接单,也要去外面打仗。
绿城管理认为,旗下孵化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母公司,否则今后的独立性会有问题。绿城管理旗下的四家设计院,每家有60%的业务是管理集团给它导流的,但也有40%的业务是因为有了一定的社会口碑、优质项目,从外部竞争而来的。
只有不断参与外部竞争,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为未来获得资本市场的承认埋下伏笔。
绿城管理的各种孵化,其终极目的和底层逻辑是什么?
绿城管理CEO李军说过的一段话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管理创造价值,服务改良商业;绿城管理为孵化企业提供流量,是一种赋能和服务,而孵化企业同时也在给绿城管理赋能。有相同价值观、同样工作态度和服务标准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构建起一套强大有效的信用体系,获得更多B端、C端的信任,从而在非限价城市获得溢价,在限价城市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个系统的价值创造能力,让体系内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升。”
这个目标能否完成?我们拭目以待!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