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市值管理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玩坏的新

来源:投行老斯基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ID:caituandzd)

作者:沈晖

一切都是因果轮回。

这几夜,中源家居、昊志机电等上市公司的老板可能难以入眠。

他们的烦恼来自于叶飞“自曝式”的举报。与其说是“市值管理“,不如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老鼠仓交易。简言之,上市公司要出货,让操盘方联系叶飞托关系找机构接盘,承诺保底并且把股价拉升30%。就等机构进来后,上市公司关门打狗,疯狂出货,仅仅4天股价就跌了28%。

早有前科的叶飞,是前知名私募倚天投资掌门人,曾在15年牛市行情中力压徐翔狂赚%,高光时刻总归短暂,隔年就被列为操纵市场没收违法所得,更为离谱的是其在兼职授课的EMBA总裁班,向学生集资炒股,然后亏损过亿[1]。

5年后,叶飞依然背运,作为中间人,一波操作下来,本想安稳赚个中介费,实现老鼠仓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共赢,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只能把这见不得光的“市值管理”行为公之于众。

“市值管理”在西方叫“价值管理”,是个颇为高大上的词汇,往往象征着企业价值的挖掘。但在国内,市值管理很难说是什么好词。人们的意识里隐约会将其与“内幕交易”画上等号,经过叶飞事件,更是加深了投资者对其负面的认知。

问题的积累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在A股市场,“市值管理”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被玩坏的呢?

市值管理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遥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咨询巨头麦肯锡首先提出了价值管理的理念,寓意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手段包含公司战略、股权激励以及投融资方案等等。

这就意味着,公司不再一味地去追求利润增长,而是更加注重市值的增长。鱼与熊掌兼顾当然最好,但二者若取其一,那肯定是选择后者,毕竟市值增长,股东才会身家倍增、财务自由。所以自那时起,美股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部分企业会把自由现金流用来回购自己的股票,这便是现在最为通用的市值管理手段之一。

反观早期A股就不一样了,早在年以前,上市公司基本是国企改制上市,大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2/3。这种股权分置的情况,让管理层很难有动力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8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