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一村一警”全覆盖,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9%,广泛推广“数智乡村·平安守望”项目建设、组建群员余名的“公安+”多元共治微警务群……
近年来,黔西南州兴义市公安局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组建专班强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聚焦“四化”,紧紧围绕重点区域治安防控等重点环节,不断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筑牢治安防控体系、严密街面巡控网络、强化治安联动共治,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重点区域治安防控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聚焦基础工作专业化 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将派出所基层基础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基石,立足指挥扁平化、管理规范化、勤务专业化,在全市派出所实行‘两队一室’警务改革,今年以来,全市派出所破案数、破案率同比分别提升51%和24%。”兴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社区警务
组建一支专门社区警务队。兴义市不断完善社区警务机制,做专社区警务队,配备社区民警超过派出所总警力45%,实现“一村一警”全覆盖。推动社区服务、人口管理、“一标三实”信息采集、群防群控、宣传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警务工作真正实现做实做细。
成立一支专业案件办理队。推动刑侦等部门警力下沉派出所,选定精干警力做强案件办理队,负责查处打击社区警务队、“快反队”移交的治安、刑事案件,真正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保障案件办理业务专业化和执法规范化,打击质效不断提升。
建设一间综合情报指挥室。今天,当地已在情报指挥中心,各派出所设置综合情报指挥室,实现扁平化调度。并将情报、指挥、视频等资源手段权限下放到派出所综合情报指挥室,有力支撑基层基础信息化应用。同时,开展警情指挥调度、情报信息研判、执法监督管理等工作,做到知警情、知警力、知治安态势,与“快反队”、街面警务站、村(居)警务室组成“最小作战单元”,形成后方支撑力量和前方处置力量协同一体、互为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警情快速分流处置、治安防控精准精细。
聚焦重点管控精细化 筑牢治安防控网络
围绕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等重点环节,兴义市强化科技赋能,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打造圈层紧密的“防护网”。按照“六圈五重”的建设思路,科学规划布局“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建设,在黔滇交界通道建设智慧公安检查站,建成“智慧安防小区”个。如在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全部运用“”大数据智能安防平台,建设多套风险预警感知系统,不断织密全时空、全方位风险感知体系,实现重点单位、区域、领域、场所等技术防控网络全覆盖。
“快反队”
打造覆盖更广的“新天网”。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的基础上,兴义市公安局还与通信公司合作广泛推广“数智乡村·平安守望”项目建设,共将路民用监控融入“雪亮工程”平台,实现全网整合,视频网络全面覆盖到村、组、户,有效弥补了“天网、雪亮”盲区,视频监控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为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注入了新力量。
打造警务前置的“桥头堡”。在城区治安重点区域,布建3个街面警务站,实行7×24小时驻守执勤、屯警街面,零距离接受、处理群众咨询求助,无真空期管控警务站辐射范围内治安、先期处理各类警情,填补了城区派出所服务群众、打击犯罪中时间和空间的断层和盲点,成为治安重点区域服务群众、管控治安、宣传防范的前沿哨,促进了城区治安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9%。
聚焦巡逻处警网格化 提升治安掌控能力
“有事找警察,3、5分钟就到身边了,非常快速。”兴义市群众说起当地警察服务老百姓的印象,竖起大拇指点赞。
据悉,兴义市公安局将特(巡)警、交警、派出所警力联勤编组,按照“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有警处警、无警巡逻”的总体思路组建了“快反队”。
“快反队”
应急反应更高效。实行网格化巡防、24小时街面值守机制,配备警用摩托车、巡逻车,利用灵活快速的特点既保障网格巡逻全覆盖,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巡控,实现快速反应、动中备勤、专业处警,先期处置警情、及时制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打击犯罪零容忍、服务群众零距离,见警率、管事率进一步提升,当地群众广泛认可。
重点管控更有力。紧密结合社会治安态势,以护航夜间经济、商圈经济、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为抓手,加强重点区域精细巡控,突出重点部位驻点执勤,强化夜市、娱乐场所集中区域和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高峰勤务,街面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案件大幅下降。
服务群众更靠前。“快反队”与街面警务站、派出所警力形成点、线、面互补联动,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按照“能快则快、再快一秒”的原则,依托网格划分、4G定位就近处警,24小时近距离接受群众报警、咨询、求助。将户籍、社区等业务延伸到3个街面警务站,并分别设立7×24小时自助服务厅,实现服务群众“不打烊”。
聚焦联动共治制度化 强化整体治理效能
“我们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不断探索群防群治措施。”兴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还发动群众、企业积极参与治安防范,助推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街面警务站自助服务窗口
强化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和村(居)警务室,采取“公安+综治中心+N”的模式,组建公安+社区+司法+群众代表+律师等人员组成的调解团队,并在全市人口最多的街道办事处首推建成“桔山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桔山派出所调解室”,运用多元化调解、追踪递进式调处以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关结合的调处方式,做到矛盾纠纷闭环式处置,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开展“六位一体”联勤巡逻。根据治安形势特点,适时开展公安+武警+民兵+消防+警务助理+义务治安员“六位一体”联勤巡逻,筑牢纵到底、横到边的无死角巡逻防控网络,有效解决了公安机关警力有限的问题,释放更多警力、精力投入到各项打防管控工作中。
“公安+”警务机制
深化“公安+”警务机制。深入实施“商圈警务”和“场所警务”,坚持“公安+企业”平安共建共商共治共享,协调商圈内企业抽派安保人员与街面警务站组建联合商圈警务队,全面开展商圈内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宣传防范、安全防范等工作,共同打造治安好、服务佳的“平安商圈”。
同时,深化夜间警务模式,积极协调场所支持,树立平安共同体意识,采取“公安+场所”共建共治模式,由社区民警在场所保安中审查挑选可靠安保人员组成场所警务队,由派出所统一管理、指挥,从夜间21时至次日早上8时分组开展不间断巡逻防控,实现派出所减负增效、场所健康经营、区域平安有序的共赢格局。
此外,组建个、群员共余名的“公安+”多元共治微警务群,发挥平安宣传、咨询服务、警民议事、监督举报等作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精准掌握社情民意和及时处置风险隐患。今年10月9日至11日,全市城区采取疫情防控静默管理期间,当地就利用“公安+”多元共治微警务群广泛向群众发送电子“首接通办连心卡”,群众相关咨询、求助能够点对点联系到辖区民警、第一时间得到答复或诉求流转,及时帮助群众解决件困难求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编辑 蒋孟娇
二审 程星
三审 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