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郝亚娟张荣旺上海报道
作为一项被认为将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区块链已成各金融机构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相比其他技术,区块链与金融业升级需求存在更强的匹配性,在金融业科技化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艾瑞咨询发布的《太古宙-年中国区块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截至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支付及金融风控等领域。
据了解,将区块链技术与银行具体场景结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成为银行面临的挑战之一。近日,浦发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单一的区块链技术发挥的作用有限,现在开始出现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融合的‘区块链+’模式,进而创造出新型的业务模式。”
作为一门新型技术,区块链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万化建议银行在探索和应用区块链技术过程中应注意创新技术应用的技术和业务风险,比如可以在一定的沙盒环境下先行试点应用,逐步完善、成熟后再推广应用。
区块链赋能开放银行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银行业务意味着什么?
万化:区块链技术是可信环境的一个新的基础,基于区块链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组织模式和新的商业模式。传统银行业务扮演的是不同金融关系中的信任中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将作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开放式银行,重构商业生态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价值。
同时,我们还看到单一的区块链技术发挥的作用有限,现在开始出现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融合的“区块链+”模式,进而创造出新型的业务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更要向开放的模式转变,构建生态共同体,拥抱技术,探索新的共赢点。
《中国经营报》:截至目前,贵行尝试将区块链融入了哪些业务场景?
万化:从年开始,浦发银行就紧跟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应用,参与了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并参与了首笔基于区块链数字票据的发行流转全生命周期。
自年9月,浦发银行参与到中国贸易金融区块链联盟,探索区块链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该平台实现基于区块链的银行间福费廷和信用证交易,以区块链实现在保证交易内容可信的基础上加速交易流程,提升交易效率。
年,浦发银行正式成立创新实验室,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创新实验室的重点研究课题,持续该领域的研究探索工作。与创新实验室合作伙伴百度公司联合打造兼容多技术框架的“立体链网”区块链应用平台于年底上线,率先兼容多区块链框架,支持以太坊、Fabric、百度超级链,支持插拔式区块链框架,提供多场景覆盖多标准兼容的统一框架。
《中国经营报》:目前贵行在区块链的人才配置情况如何?
万化:浦发银行从年开始区块链领域的探索工作,在年建立了创新实验室,以创新课题组的形式进行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索。目前,区块链课题组团队在专业技术研究,应用推广等方面都有侧重,后续浦发银行还将进一步加大在区块链领域的投入,打造一支具备自主掌控、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
在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
《中国经营报》:在你看来,不同体量的银行如何能将区块链技术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
万化:区块链技术本身就是多方参与,采用去(多)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强调的是多方的共享与协作,各方都可以参与并在联盟中扮演角色;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也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对于区块链联盟的主导方来说,对这个联盟的技术和业务规则就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不同体量的银行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到区块链的联盟中,都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积累技术、业务、人才的经验,才能更好得在区块链联盟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金融机构在区块链领域比较谨慎,你认为金融机构对区块链保持谨慎的原因是什么?当前还存在哪些瓶颈?
万化:区块链技术存在着“不可能三角问题”——即不能同时具备“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这三点。在去中心化的特点下,需要参与各方进行共识,来确保一致性来确保安全性。另外,区块链在性能处理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突破。
区块链是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涉及密码学、分布式等多种技术领域,也有各类技术框架,金融机构要完全掌握区块链底层技术,需要一定的人才、时间的投入,才能从灵活应用实现自主掌控。
另外,目前区块链的技术框架非常多,公有链有以太坊、EOS等,联盟链也有Fabric、Quorum等,另外还有各方基于基础开源版本优化的框架,目前尚未出现统一的技术标准,也缺少成熟的跨链解决方案,所以区块链的整体生态有“群雄争霸”的格局,区块链联盟生态中的业务管理、协同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发展。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门新兴技术,银行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万化:区块链的技术目前还在不断发展的阶段,现阶段更多还是以创新试点、应用探索为主要脉络,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场景为切入点,加强技术底层的研究和优化。同时,还是要考虑创新技术应用的技术和业务风险,可以在一定的沙盒环境下先行试点应用,逐步完善、成熟后再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