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王彬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刘艳江南大学
摘要
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增长,很多大型企业实力也在不断的大大增长,不断地对外发展,企业文化多元化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课题。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受到冲击,作为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及其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渗透和不断融合。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诸如管理制度与价值观迥异的组织如何沟通与合作,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等问题。
关键词
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的误区,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阶段与人员配置。
正文
一、公司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很多,跨国兼并的使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有以下几种
1、地区中心模式:
在地区中心模式中,子公司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各个地区内部的人力资源尽可能的协调,内部的协调与沟通的程度比较高,而在各个地区与公司总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限的
2、全球中心模式:
在全球中心模式中,公司总部与各个子公司组成一个前全球性的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不是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的一个简单集体集合。全球中心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整体最优化的目标,因此即可有在整个体系中普遍是应的政策,也可以有局部适应的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可以由最适合的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
3、名族主义中心模式:
在名族主义中心模式中,企业将来在本母公司中的政策与操作方法直接移植到国外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由母公司派出国本国员工管理,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严密的控制,再这样情况下,子公司的经理就需要在总部的规定与东道国的员工可以接受的政策之间进行协调。
4、多种新模式:
在东中心模式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子公司实行适应当地
特有坏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由当地员工担任,在这样情况想,子公司的管理人员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以上几点都是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是随着国内企业更多和越来越深入地走向国际市场,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地摆在跨国经营企业管理者的面前。况且,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要比国外跨国公司的更为复杂,因为除了国籍、语言、文化和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同外,我国的企业在国外经营还面临社会制度不同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制结构不同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众多误区:企业经营成败有许多因素,而人是其中的决定因素。由于历史和制度等诸多原因,我国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虽然跨出了国门,但是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仍没有摆脱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人才引进、开发、使用和激励方面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难以取得最佳效益,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因此导致经营亏损。
主要表现在:
1、管理理念上的误区。表现在以劳动人事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难以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化企业的人事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标志之一。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工作”为核心,它要求人对工作要具有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取决于工作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则取决于工作特征,如职务的大小,级别的高低等。它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摆脱事务性管理的模式,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范畴。这种人事管理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而不善于开发人员的潜在能力。
2、吸引人才方面的误区。
2、1重学历轻能力。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往往只注重学历,而忽视人才素质和实际能力,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有的企业选拔人才时以学历为条件,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结果是博士硕士招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浪费。
2、2重能力,轻修养。也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忽视人才的道德修养,致使一些心术不正的所谓“人才”走上重要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致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三是不能将引进或开发有机结合,而是偏重某一面。众所周知,企业获取人才有两种途径:外部引进和内部开发。这两种途径各有其优缺点:注重引
外部人才,
可在短期内拥有大量人才并可降低培训费;注重内部人才的开发,可减低人才投资,
能提高使用效率。但只注重外部引进,会挫伤内部职工积极性,只重内部开发,企业会失去活力。因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人才使用方面的误区。3、1企业重视对人才引进和投资,但是忽略施展环境。引进或培养人才也是一种投资,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但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不仅包括生活方面的工资、福利、住房,更重要还在于工作中的权责范围、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工作环境和条件是人才发挥效能并带来效益的关键所在。不少企业以高工资房福利来吸引并安置人才,但并没有为人才创造发挥才能的宽松环境,使得不少人才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身在曹营心在汉”、“跳槽热”等现象即反映出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问题。人才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自然也就谈不上为企业带来效益。3、2重使用而轻价值。人才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社会和企业承担的责任以及做出的贡献,也反映出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尊重以及需要的满足。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不能正确看待人才价值,非常重视人才的贡献,却忽视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从而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
4、激励机制方面的误区。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是企业常用的两种不同的激励手段。而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激励机制上,往往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企业常采用提高工资、改善福利等手段进行物质奖励,可以说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再高的待遇也不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大家知道,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安全、社会或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需求是较低层次上的需求,精神需求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留人留心,就是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其自我发展需要,在这方面,精神鼓励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人员流动方面的误区。表现在害怕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方面需要稳定的人才队伍,以维持企业正常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人才流动来调整企业人员结构。因而,保持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的现象。就是再好的企业也不可能保证没有跳槽现象。但是实际上,不少企业从组织人事角度出发,害怕人才流动,并设置种种障碍,以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同时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动。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企业自身的活力,可能造成更多的人才流失。小结:入世后人才争夺更为激烈,人才流动加快,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给企业从更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提供了机会。
三、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阶段与人员配置政策1、从我国角度看,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人员配置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人员本土化程度最高,日本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依然倾向于使用外派人员,欧洲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程度差别明显,但基本上居于美日两个极端之间。美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绝大多数高层主管职位都是由东道国人员担任,在所考察的44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土化比例超过一半的企业达到33家,只有1家公司在高层主管职位上没有雇佣东道国人员。而在所考察的19家日本跨国公司中,有15家公司(比例高达78.9%)在高层主管位置根本没有聘用任何东道国人员。相对而言,欧洲跨国公司国外机构高层人员本土化比例虽然不如美国跨国公司,但显著高于日本公司。2、从东道国角度看,设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分部人员本土化程度普遍高于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分部。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包括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四个国家)、西欧、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东道国人员担任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总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拉丁美洲、非洲、远东和中东地区。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东道国人员担任总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达85.4%;西欧次之,为67.3%;而非洲、远东和中东地区的本土化比例仅分别为41.5%、39.8%和33.3%.东欧地区的本土化比例则出人意料的高,达到61.5%.研究还表明,跨国公司设在亚洲的分支机构雇佣母国人员的比例最高,设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分支机构其次,而设在欧洲和美国的分支机构在高层位置上雇佣的母国人员相对较少。3、从发展阶段角度看,处于多国阶段的跨国公司倾向于使用本土人才,而处于全球阶段的公司更倾向于忽略国籍差别。目前世界上的跨国企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其人员配置的本土化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现在世界上处于在第三阶段,即国际阶段的跨国公司和日常生活最为接近。此时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对当地市场的反映相当灵敏。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少国家均有分支机构,因而其经营重点必然存在地区的分类,从而体现出多国国内战略,奉行这种战略的行业包括饮料、餐饮业、服装、食品和造纸等。这些行业中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聘请本土人员进行管理。而对于一些处于第6阶段,即全球阶段的跨国公司来讲,其经营的重点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减少的最佳点,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看待,在节点的安排下寻找最佳生产、销售点,从而使整个行业获得最大经济利润。处于此阶段的行业一般有飞机制造业、化工、计算机、家用电器和汽车制造业等,其经理人员日益呈多国籍趋势。大部分全球阶段的行业、如计算机、化工、家用电器、石油天然气以及汽车业人员本土化比例都比较低,尤其以汽车业为典型。而大部分处于国际阶段,实行多国国内战略导向行业人员本土化比例都高于平均水平,如食品和造
寻找“赞赏”和“质疑”间的平衡4、思想的质量:在很多方面,思想的质量是学习型组织最微妙的一个层面。在这样一个组织里,员工不仅仅对问题的表象做出反应,而是“修复"问题。他们追寻问题的起因,他们充满好奇,敢于提出质疑,不论做任何工作他们都会持续地提问,而只有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利益,否则只能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留下深层的隐患。跨国公司经营国际化阶段与人员配置政策人员配置就是跨国公司基于自身发展中合作与控制的需要,在其实施全球战略过程中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配置。具体来讲,它涉及到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外派人员与东道国人员管理的问题,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孝产品的独特性及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完全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我国人员对国外代理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基本不使用外派人员。
四、目前阶段及人员配置特征目前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都处于第三阶段,即多国经营阶段。在此阶段中,不论是从长期的组织建设、研究开发,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人员本土化是势在必行的。事实上,近年来跨国公司人员配置本土化趋势已日趋明朗。这不仅是由于国际化经营阶段的需要,也和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及政治氛围有关。从本土化程度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以及不同的东道国在人员配置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4、1控制员工流动应从招聘开始从企业利润最大化出发,降低成本是永恒的主题。最近有资料表明,因职工流动导致对新职工的成本支出将是原支出的%。虽然试用人员的工资较低,但其管理费用远远高于对熟练工的管理,再就是因对工作不熟悉,而造成劳动效率的损失。现在企业内人工成本占生产经营成本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5%,尤其是软件开发企业已超过50%。如果再因员工的频繁流动而增加人工成本,那就太得不偿失了。控制人员流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企业尽量少的辞退职工;二是如何尽量减少职工辞职。这需要我们从客观上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微观上在实施具体的经营管理行为过程中做好两个管理阶段的管理工作,聘用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试用期的管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一步。但是被吸引住的那些人才均是企业所需要的吗?企业用得了那么多人吗?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录用考查机制,从被公司吸引住的人才中挑选出真正需要的人才。(1)因事设岗设岗时,应对工作量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因人设岗或即使是因事设岗因没有安排合理的工作量,产生的人浮于事和人工成本浪费的现象。因事设岗不会使新招的人无事可做,也不会对现有人员产生危机感而导致辞职,另谋他路。(2)应聘资格的确定与考查我们要事先认真分析需用人岗位的工作职责,并依此确定一个较全面、合理的应聘资格,包括自然条件、经验和能力、性格特性等。按需选人可使企业尽快地招到合适的人员,又能保持新聘人员的稳定。因为你不会因其力不从心而辞退他;也不会因其大材小用,另谋高就后而辞职。全面的考查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招人员符合岗位的要求,能够从事企业对岗位设定工作职责。在考查能力时,最重要的是杜绝一人决策,避免选人不当用错人,而辞退职工。性格特性要求是完成工作的一个补充条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很重要的条件。在具体的操作中,常将上述三个方面的考查按内容分别采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的形式,按招聘级别的不同分别采用轮流公开竞聘、民主评审、多种考评相结合及分别面试、分别测评、共同决策两种方式。前者适用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的人员,后者适用于一般职员。(3)工作环境适应性培训初选者虽然基本满足了应聘资格,但他还需要工作环境适应性培训。企业应把每位新员工均当成公司的财富,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各方面的情况,让其产生被重视感,缩短其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的时间,尽早为企业创造效益。详细地介绍企业情况,就是向初选者“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一种对“疾脖的抵抗力。(4)合理利用试用期试用期,用人单位应有意识的为全面考查新聘用人员而科学的安排其工作,以真正了解他们的工作能力、合作精神、品行、人生观等,从而提高试用期限的运用效果,避免转正后不能胜任工作而被辞退。(5)转正考评对试用人员的转正考评也应严格、全面、客观地进行,确保正式聘用人员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员。招聘工作中还有一项了解应聘人员应聘目的任务,对到企业工作心存疑虑的人员应认真对待,详细了解其调动工作的频次及其真实原因,以确定招聘的每一个人都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愿望,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员流动率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公正、合理的考评与奖惩4、2通过考评可以了解到企业所聘人员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及其工作效绩。下面就能够严重影响职工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离职之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讨论。(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当前制定工作计划、考核工作成绩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最主要的优点表现在互动性上,管理者与具体操作者共同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能大大提高员工的主动性。(2)考评方式学术界对考评方法已基本有所共识,就是数量考核与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虽然度考核是周边调查,但考评人,势必会有凭感觉打分的项目,这就不合理、不公正。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个人述职与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效果甚佳。(3)奖惩标准的制定超额完成工作计划就应当奖,没有完成任务就要考虑是否罚。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就要考虑是否罚呢?而不是一定就罚呢?这又是一个能否留住员工的关键。完不成工作任务共有三种情况:一是自身能力不足;二是有能力,但工作不努力;三是外界不可抗力原因。外界不可抗力还包括公司内不可抗力和公司外不可抗力两种。如果奖惩制度不合理,谁又能保证企业没有与“倒霉”的高素质人才失之交臂呢?最后,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也是留住员工的一个关键因素
建立具体的基本规则可以缓和对抗行为。例如,“如果不能提出改进或更好的建议,我们最好不要反对别人的意见。”礼貌服从在这种模式中,某人提出建议,其他人出于责任才去随从。讨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礼貌、理智,几乎毫无争议或顶撞。团队成员可能会礼貌地支持讨论的结果,但并不真正认同。他们心中不但对决策的质量,而且对大家能否积极支持决策和完全实施的能力怀有偏见。如果你是礼貌服从式团队的正式领导者,就应本着弄清问题的态度来开始对话,而不是一开始就妄下结论,或限定一个狭窄的讨论框架。而且,要指出团队目前的状况及其对团队绩效的潜在影响,并询问团队对此的看法:“似乎我们总是囿于给定的观念,没有对各种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你们看呢?”应制定规范。不仅允许存在“忠诚的反对”,而且使这种反对有益于工作。最后,对导致礼貌服从结构的企业组织和业务结构、规范与程序进行修正。隐形反对它与礼貌服从模式表面上相似,实际上却隐藏着真正的反对。在这一模式中,有人发起提议后,表面上大家都在随和。然而,在公开的随从之下,大家实际上对提议持怀疑态度。因此,团队成员之间从未达成真正的共识,实施的结果再好也是有缺憾的。当你注意到隐形反对现象时,从旁观察并帮助团队认清这种隐形反对的结构及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会上每个人都赞同采取下列步骤,但会后却几无进展。你们对此是否也有同感?你们说是怎么回事?”要本着提供创造性建议的初衷,请大家说出他们隐藏于内心的反对意见。“我知道你们当中许多人对所提建议非常怀疑。所以,我想请你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相信这是我们取得进展的惟一方法。”制定鼓励反对者畅所欲言的基本规则。当团队遇到障碍时,提醒团队成员遵守基本规则:“请别忘记我们的约定,对每个重大决定,我们都要探索出至少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谁能再提出一个?”行动准则这些基本行为模式及所建议的相应管理方法只是个简单的指南而已,没有提供详细的指导。一个具体的团队情景可能类似于上述某个基本模式,却永远不会雷同。一旦你掌握了上述4种行为者的特点,并懂得团队行为如何反映团队结构的其它方面,你就能找出你的团队所特有的模式。此外,你可学会观察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企业组织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强化这些行为的。要允许提出反对意见,帮助团队将提出反对意见作为学习的机会,使反对意见成为团队中一个更具创造性的力量。最后,如果你真需要一种持续的变革,那么至少在团队结构的3个层面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修正无效的对抗行为,集思广益如何创造双赢解决方案,调整团队成员工作计划中的目标,以激励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奖励。
寻求团队业绩的突破为什么精明而又理性的经理人一旦加入经理人团队后,其行为却经常不能体现企业的最高利益?为什么以团队为基础的决策过程有时会变成效率低下、导致错误决策的“集体思想”?如果这种不幸发生在你的经理人团队中,作为团队领导,你要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犹如家庭和其它自古就有的各种群体一样,团队成员之间就是要不断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对他们创造业绩的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有些互动交流会提高团队的效率,有些则成为团队前进的绊脚石。顽固的低效率行为几乎每每是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在作崇,而更为广泛的企业组织因素又愈加助长其气焰。影响因素有三种类型的因素影响着团队的业绩。这些因素连同它们互动的方式共同称为团队的架构。面对面的架构是那些在办公室中运作、可以用五官直接感受到并且明显可见的因素,其中包括该团队必须完成的任务、团队的组织方式及完成工作所必需的互动交流。社会架构是影响团队的更广泛的企业组织、商业和环境因素。它包括奖励系统、权力结构、文化规范、顾客要求及市场压力。个体架构是指每个人带到办公桌前的观念、情感及更为深层的信仰。团队结构的这些因素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每一因素都会对其它因素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受到其它因素的重要影响。而且,如果团队架构的每种因素一旦完全被看作团队系统的一部分时,它就可以用作迅速提高团队效率的杠杆。更深层和更为广泛的因素是指心理图式、深层信仰及企业组织、商业和环境的因素。它们通过一个团队的主要行为架构来影响团队提高业绩的能力。当我们揭开复杂的互动交流的内核,通过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团队成员表现出如下4种行为方式:发起者发起一连串行动;追随者支持发起者;反对者反对发起者;旁观者一旁观察并做出推动团队前进的评论。上述4种行为方式也称为kantorfour-playersystem(编者译:坎特四角色系统),它为认清和转变团队行为提供了框架。在一个高效团队中,每种行为方式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发起者提供方向;追随者实施完成;反对者进行纠正;旁观者则提出全面看法。高效团队使这4种行为方式皆各得其所,即能够使这4种行为方式成功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缺乏效率的团队不具备使这四种行为均衡发挥作用的能力。在低效团队中,不能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不止一种,也就是说,该团队系统不允许这些行为公开发挥作用。行为的转变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上述四种行为不断重复出现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基本行为模式,是一连串不断重复的动作,对团队提高业绩的能力具有重大影响。下面是3种较常见的基本行为模式。对抗型在这种团队中,有人发起提议,接着有人加以反对。团队协作变成双方对抗的网球赛,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跟随者和旁观者或者不存在,或者难以提供新的建议或消除分岐。团队因此不能达成解决方案,导致受挫。
空降经理人:让既有文化润泽你的权杖空降经理人除了要抵御有害的官僚主义,还存在一个如何面对企业既有文化的抉择。而类似“不换思想就换人"这种掷地有声的谬论,往往会将经理人与企业一同引入深渊。文化如风、如水。如风,风化权杖,力量渐失;如水,水润权柄,永葆助力。同样是企业文化,对空降职业经理人的权杖作用却可以完全相反。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权杖效用能起到助推作用;不能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权杖就起到风蚀作用。空降职业经理人从老板那里虽然获得了权力,然而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往往别别扭扭,虽然也出些成绩,但对企业总有陌生感,权杖虽然在手,总感觉不踏实,随时有滑失的危险。究其原因,是空降经理人融入企业文化深度不够,不彻底、不全面,这也是职业经理人不职业的一个表现。空降经理人的文化误区在日常工作中,许多经理人在使用权力过程中,以为只要做到充分授权,把权力分解下去,把对应的责任、利益界定清楚,然后坐等着下级的喜报就是了。其实,现实中并不是这么简单,这样的结果等来的很可能是麻烦。还有的经理人非常懂得激励下属,然而团队的绩效仍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有的归因员工素质差,有的归因老板插手,有的归因资源不够,有的归因项目不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本原因就是经理人自身融入不到团队里面,把自己置身于团队之外。经理人之所以融入不到企业团队文化当中,主要表现方式有三:一、心浮经理人在空降到一家企业后,尽管团队归自己领导了,但心理上还没有适应下来,还停留在过去的文化当中,总想拿原公司的文化习惯同现在的比,在心里比来比去,根本就没有深入进去,所以心福二、身飘经理人进去一段时间以后,经过比较,发现这里的企业文化同过去自己习惯了的企业文化相比有诸多缺点,于是不认同新的企业文化,自己也明白这样的文化其实自己改变不了,又担心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污染,所以自己时刻想溜,但暂时又没有可去之处,怎么办?就保持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状态,尽管自己也天天鼓励员工拼搏奉献,但自己像进了疫区一样带着口罩工作,惧怕与企业更多更深层次的接触。这叫身飘。三、冒进有些经理人,进入企业后发现企业的文化习惯与自己的行为习惯不一致,就认为不好,就该改变,于是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胆地变。尽管自己天天大讲特讲,各种制度轮番出台,甚至大换员工,结果却搞得一团糟。根本原因就是团队成员无法适应你的新文化,想反抗又不敢,但心理上是抵触和反抗的,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软抵硬抗。继而团队成员之间许多人会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来证明新来领导是错误的。试想团队成员团结一致来证明你是错误的,你能做出好的成绩吗?这叫冒进。去年迟尚斌入主深圳足球引发风波就是冒进的典型。上面谈到的三种对待企业文化的错误方式,都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正面的效果,无论是心涪身飘,抑或是冒进。空降经理人,如果自己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漂浮在上面,与团队两张皮,这时企业文化就如同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却时刻侵蚀着你的权杖。融入文化,权杖才能有力所以,作为空降经理人,当你要激励员工,让员工出绩效时,首先应让你自己融入企业文化,让自己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只有自己认同企业文化,自己被企业文化熏陶和感染,自己才能激励下属。否则,自己都不信,还能让下属信?自己都不能被激励,下属如何被激励?不能被激励的团队,又怎能出绩效?而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想改变企业文化,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恐吓团队成员按自己的习惯行为办事的做法,实属法西斯作风。试想,处于恐惧状态的团队成员又怎么能被激励?不能被激励的团队成员又怎么能出成效?空降经理人并非不能改变既有企业文化,但那不是简单的靠权力能立即做到的,而是当你完全融入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创造好的绩效,团队成员被你的影响力所吸引和聚集,当你成为企业的强势群体之后,企业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开始打上你的烙樱空降经理人融入企业文化四要而如何融入企业文化,则涉及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问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其中职业道德主要包含“责任"、“忠诚"两方面;职业修养包含着一个职业经理人个人的文化,一个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文化应该是阳光思维、健康职业的心态,全力以赴做事,客观准确自我认知,善于学习、富有团队意识,并能及时总结。经理人要想融入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果经理人有了良好的职业素养,自然也就会按如下步骤来做。第一,要首先肯定企业既有文化职业经理人的威信不是靠自己板起面孔大声说两句话就有的,主要是靠自己带领团队成员持续不断地打胜仗。一旦不能带领大家打胜仗,自然也就没有威信了。有些经理人一上任就试图把自己的文化带入到组织当中来,约法三章,大家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这是没有任何效用的。作为空降经理人应该这样看:尽管新加盟的企业有诸多的不是,但毕竟企业能活到现在,为什么?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作为一名空降经理人应首先明白这个道理,应该首先肯定这个合理性,肯定企业原有的文化,才能对企业的一些既定作法感到不别扭。如果你看不惯这些做法,上来就改,其实就是在改变企业存在的合理性,那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就是在经理人的换来换去中,把企业原来存在的合理性改丢了,企业自然也就垮了。因此,经理人应首先肯定企业既有文化的合理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适应企业文化奠定思想和情感基矗第二,要学习企业既有文化中的合理面作为空降经理人在肯定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地学习企业文化中合理性的一面。这就像正规军到了游击队的地盘上,怎么都会感觉到游击队的做法别扭,不可理解。当然,游击队员进了正规军的营地,也会感觉到正规军的机械、麻烦,也难受。其实每一个企业能生存下来,必然有其道理,游击队有其游击队的活法,不同地区游击队的活法也不一样。新来乍到的一位司令官,无论如何也要首先学习组织原来的做法,只有把原来的生存之道学好了,学到家了,才能创新。如果游击队还没有学会保护自己,怎么谈得上打击敌人呢?所以,空降经理人应该首先学习企业既有文化中优秀的一面,真正吃透原来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谈得上应用企业文化,才能适应下来,生存下来。第三,要在学习后,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空降经理人在学习和吃透企业既有文化后,才能作到知己知彼,这样做起事来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有效果。因为,只有学到了企业既有文化的真谛,才能够融会贯通,才能添加自己的思想,并能结合时代、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去创新和发展,才能够带领团队打胜仗。只有打了胜仗,组织成员才能接纳你,才能主动听从命令,主动地被管理、被领导,才能形成真正的团队,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干事情。在此基础上,团队才能持续地打更大的胜仗。只有打了更大的胜仗,大家才能真正地佩服你。只有当大家服你后,才会心悦诚服地认同你的更多做法。第四,要实现个人文化和企业文化无缝对接当组织成员认同你后,也就认同了你的文化,你说什么大家就会听什么,你让大家怎么干大家就会怎么干。这时,你个人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就融进了企业文化。其实,这时你会发现:你的文化中本身就包含着企业既有文化的基因!因为经历了上述的过程,你首先融进了既有文化,然后再加上了自己的思想智慧,加上自己的个性特色,组织自然也就有了你的个性烙印,也就是实现了企业组织文化和你个体文化的对接。而这样的对接是无缝隙的,这样的对接是对组织发展有利的,而且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不换思想就换人"之谬但很多空降经理人不仅不能做到以上几点,反而一上来就大刀阔斧,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团队,声称:“不换思想就换人!"有时,换了思想也会换人,因为只是某个成员和你对接了,而整个企业文化没有对接,他换了思想,反而不适应现有企业文化了,这是经理人的“强盗"文化逻辑带来的后果。处于弱势地位的空降经理人,刚走马上任就想利用手中权杖强行让组织接受个人文化,弱者让强者低头屈服,这根本上是违背逻辑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人会说,空降经理人这样做也有活下来的。但这是以整个企业的巨大牺牲换来的。企业遇上这样的经理人,少则动荡个三五个月,多则两三年。因此说,空降经理人一旦把个人文化强加给企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三败俱伤:先伤组织成员,进而伤自己,最终伤整个企业。警惕盲从文化的轮回空降经理人还得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当自己和企业文化对接,带领团队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时,便形成了绝对权威,企业内对经理人形成了崇拜,说什么都信,说什么都对,让干什么都行,这时的企业文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盲从文化。企业组织一旦形成盲从文化,企业距离集体疯狂也就不远了,这也是企业组织最危险的时刻。其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把企业带向悬崖深渊;另一种功高震主,结果必然是经理人下课。而如果经理人在组织成员都处于盲从狂热时下课了,企业又必将陷入下一个大换人的文化轮回。而因为企业上下都适应了盲从文化,对企业未来的每一位新经理人都会以挑剔的眼光看。无论这个经理人多有本事和多有名气,都很难战胜盲从文化在企业成员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于是,“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文化轮回怪圈上演又将在所难免。
结论:制定全面,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里用合适的模式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发展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组织要检视自身的战略发展、评估和业务结果的基本进程,定义他们支持学习的真正意图,而非只是驱动领导者的直接目的
作者简介:王彬(.2-),男,上海人,人社部高级考评员,建筑防护设计高级工程师,ChFP高级理财规划师国家一级,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CFP注册理财规划师,中级给排水工程师,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国家二级教师,助理药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电子商务本科、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本科、中国地质大学艺术设计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财务管理本科,级JUFE-NYIT合作培养MBA,国家机关事务局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项目结业。中国建筑业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会员。四川城乡人才服务中心会员。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上海任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人防防护工程培训讲师。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防工程。
刘艳(.3-),女,黑龙江鸡西市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商务管理本科,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地质工程专科和江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