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于促进社会化就业、更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举措。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上,重庆市、上海市、湖北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智公司围绕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决策部署作经验交流。现将经验交流材料刊发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重庆市
努力打造中西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高地
重庆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家,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才.5万人次,分别比年增长.4%、49.2%。
强化政策引领。紧扣人力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出台《重庆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制定《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环境。
强化平台支撑。建成1个国家级、5个市级、若干区县级“1+5+N”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建设52个引才联络站,以平台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格局。
强化品牌建设。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办好重庆英才大会,完善面向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面向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加快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5年来,全市新增人才资源近50万人,引进优秀紧缺人才2.7万名,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强化供需对接。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搭建产业人才融合服务平台,建成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实施重点产业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每年为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输送劳动力80多万人次、培训劳动力60多万人次。
下一步,重庆市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为契机,推动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建平台、强机制、聚产业、优服务,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链条,引育头部企业,发展新型业态,扩大开放合作,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提质增效;进一步丰富服务方式,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开展定制开发、精准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智能化转型,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市
勇当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开拓者
上海市充分发挥先行试点优势,持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十三五”期末,各类服务机构已达家、从业人员7.23万人,产业营收亿元,约占国内同行业年营业额的五分之一,产业经济规模多年稳居全国首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先行先试,当好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年,上海试点建立了国家级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此后近3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人社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大胆闯、自主试,通过成立全国第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揭牌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布全国首部人力资源团体标准、落地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机构等,持续为产业发展清障破卡、灌注活力,逐步构建起国有、外资、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各种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不断涌现,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满足各层次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生态,产业成熟度、规范度、示范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站位前沿,走好国际合作发展之路。多年来,上海始终站位时代前沿,最大限度用好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人社部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努力推动产业布局国际化。目前,上海共引进外资、港澳台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家,另有23家世界顶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上海设立了亚太区、大中华区等区域总部。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又积极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举办人力资源全球服务商计划伙伴会议、创设“伯乐”奖励计划等国际性合作交流活动,推动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修内功,不断提升把握国际规则、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并鼓励其通过跨国收购、绿地投资、基金持有等方式,积极向全球拓展业务。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发展定位,使得上海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均能收放自如,仅年,就向各领域成功推荐高层次人才23万人次。
三、科技赋能,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近年来,依托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以科技为引领,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产业加速迭代升级,人力资源服务更加高效优质便捷。“十三五”期间,上海共有35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数件,著作权数件。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高科技含量的衍生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目前,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在业内广泛应用,网络招聘、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共享用工平台、线上劳务就业扶贫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成长,为更好地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支撑。去年疫情期间,依托全市建立起的个人力资源线上服务网络,上海共帮助万人次实现了就业和流动,服务用人单位万家次,并积极参与新疆、云南、贵州等地的劳务就业扶贫,为本市乃至全国稳就业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上海市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在产业创新发展、全球人力资源配置、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跑出“加速度”,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湖北省
构筑人力资源服务业新高地
助力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设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坚持聚力赋能、聚力塑形、聚力健体,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好服务全省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聚力赋能。一是作为服务第一要务的必备产业来抓。围绕打造“光芯屏端网”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先进材料等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生物医药等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同步谋划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作为服务第一资源的重点产业来抓。立足湖北高校云集、人才资源丰富,组织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展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积极服务企业市场化招聘,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湖北、留在湖北,吸引更多人才在鄂创新创业创富,实现由人才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转变。三是作为夯实第一民生的基础产业来抓。支持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疫情以来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组织力量医院、医院建设,保障公共事业运行必需“停不得”企业近5万人缺工需求,采取“点对点、一站式”方式输送70余万人返岗就业,开展云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共服务用人单位84万家次,帮助万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
坚持聚力塑形。一是促进规模化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实行许可告知承诺制试点,降低设立门槛,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湖北军团”。截至年末,全省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家。二是促进集聚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加大招引力度,在武汉及有条件的市州建立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与市场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园区集中。全省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9个,入驻企业达到家。三是促进品牌化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每年培育10家“领军企业”和10名“领军人才”。
坚持聚力健体。一是实化政策供给。出台《湖北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为做大做强做优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二是强化资金帮扶。对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放职业介绍、就业创业培训、吸纳就业见习等补助补贴。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分别给予万元、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评领军企业奖励30万元。三是优化监管指引。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建立诚信等次评定办法和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确定湖北省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家(次)。引导行业协会发挥服务、自律、协调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下一步,湖北省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深化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成果,全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湖北贡献。
四川省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省围绕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高规格部署,全方位推进。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把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现代成长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强化统筹谋划。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连续就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等作出部署。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出台专门意见,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纳入四川“4+6”现代服务业体系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重点专项规划,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二是提升发展能级。创新实施产业全口径统计,打破行业壁垒,重构集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流动配置、服务外包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总营业收入超亿元,同期行业统计亿元。三是健全推进机制。成立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机制,明确16个省直部门齐抓共管,完善产业发展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下达市(州)量化发展指标,印发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将相关重点项目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
二、高标准筹划,全链条培育。制定产业发展培育方案,围绕强主体、建园区、创品牌、优业态、聚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工程。一是抓区域协同。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构建“一核两翼”产业总体布局。年,作为“极核”的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区总营业收入达亿元,作为“两翼”的川南人力资源协同创新发展试验区、川东北人力资源协同振兴发展试验区总营业收入均超亿元,带动形成成都、重庆都市圈和川南渝西、川东北渝东北人力资源对向发展带。二是抓产业集聚。出台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法,探索省市区三级联管共建机制,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一次性激励0万元,对国家级、省级产业园一次性补贴万元、万元,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产业园,在建2个国家级、10个省级产业园,强化辐射带动。三是抓创新驱动。深化互联网、金融等跨界融合,建成3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和2个应用场景展示中心,率先单列评审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是抓川渝合作。贯通两省市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等区域品牌,联合举办西部人力资源博览会、HR大赛,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三、高效率供给,全过程服务。紧扣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省、就业优先战略,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供需匹配。一是致力服务产业。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3个省级新区和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配套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或工作站。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实施“天府峨眉”“天府青城”等人才计划,每年猎头招引中高端人才20万人次。深化产教融合,“十三五”以来开展补贴性培训万人次。二是致力服务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线上交易平台,推行“市场下单、企业抢单、人才接单”,开展“园区行、企业行、校园行”,年服务用人单位万家次,疫情期间重点保障24万余家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致力服务就业。实施促进就业和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年促进万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应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8%,其中近七成通过市场就业创业,农民工转移就业.4万人。
下一步,四川省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以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为契机,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需要,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提速增量、做大做强,进一步将四川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中智公司
置身新时代培育新动能
谋划新发展
中智公司成立于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成长壮大,业务范围涵盖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咨询、招聘猎头及灵活用工、培训等全产业链,服务网点遍及全国个城市,服务客户近10万家。年位列全球行业第5位、中国企业强第位、中国服务业企业强第71位,连续15年领航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智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服务就业优先大局。牢记“稳就业就是稳民生、保就业就是保大局”理念,依托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优势,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十八大以来,累计推动就业和流动超过万人次。疫情期间,依托“中智招聘”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余场公益招聘会,为4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免费发布招聘岗位17万个,岗位需求数超过万人。积极推动新业态用工,为30万灵活就业劳动者提供了依法合规就业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帮扶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助推了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
——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智库优势,围绕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人才效能提升,为多家政府机构、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数千项管理咨询和研究服务,为促进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专业智力支撑。
——高效促进人力资本增值。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累计为10万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发生深刻变化,行业面临新的机遇挑战。置身新时代、培育新动能、谋划新发展,中智公司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扛起央企使命,紧紧聚焦以技术创新做强、以管理提升做优、以产业发展做大,通过资本和技术双轮驱动,着力构建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体,健康与教育科技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格局,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更好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标题:《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上,他们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