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研究报告造价云化成果显著,数字施工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黄净)

1.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1.1.需求端:我国建筑信息化程度较低,数字化转型空间广阔

建筑信息化指建筑行业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系统集成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乃至智能化转型的过程。目前,建筑信息化已历经以手绘、CAD-2D绘图为标志的1.0和2.0时代,步入以BIM为核心技术的3.0时代。BIM是实现数字建筑的重要手段,其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从而实现建筑模型的建立,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信息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来看,我国及全球的建筑行业信息化相较其他行业发展较慢,据麦肯锡《想象建筑业数字化未来》报告,建筑业在全球及我国各行业数字化水平榜单中,分别排名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行业数字化投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亿欧智库数据,年中国商业建筑智能化率在新建楼宇占比小于50%,低于美国(70%)及日本(60%)的建筑智能化率,我国建筑信息化水平相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标美国来看,据公司公告,年美国建筑业规模约为我国的45%,但是美国的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力度是我国的十倍以上,年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约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0.08%,而欧美国家建筑信息化投入占比1%以上。在建筑业需要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数字化手段为有效支撑的转型升级之路上,建筑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支撑的新型智能建造必将带来更大的协同价值和模式创新,从而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从需求侧来看,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下的问题日渐显现。过去建筑业企业的业绩增长多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发展方式呈现出依靠人力资源、生产资源不断投入的规模扩张模式,整体毛利率低、盈利能力较弱。然而近几年面对政策调控及疫情影响,建筑业产值增速逐步放缓,利润空间遭受挤压,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增速仅1.26%,比上年降低0.77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五年放缓。面临日渐趋严的竞争态势,行业亟需调整至精益化的管理模式。

建筑信息化可实现降本提效,在我国建筑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意义凸显。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等建筑数字化核心技术支持现场作业人员及项目管理者打通项目设计、招标、施工及运维等环节的信息壁垒,使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持续积累数据信息,通过共享信息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利润率持续下滑,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报告显示,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仅有2.92%,为近十年最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持续增强,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及建筑企业实现成本、安全、进度及品质的多维度提升,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需求持续催化,建筑数字化市场空间广阔。据MarketsandMarkets、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数据,-年全球BIM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4.0-57.6亿美元(均值为55.8亿美元)。结合多家海外机构预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预计年全球行业市场规模在-亿美元之间,-年CAGR在15%左右。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我国BIM行业市场规模从年的40.5亿元增长至年的.1亿元,随着渗透率持续提升,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预计年我国市场规模可达亿元,-年CAGR达41.3%。

1.2.政策端:地产、基建边际回暖,助力建筑信息化发展

1.2.1.历史复盘:下游行业景气度与公司收入具有相关性

建筑行业景气度与公司收入增速显著正相关。建筑业PMI是反映建筑行业景气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发现,建筑业PMI与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在5%的置信水平下呈现正显著关系,反映出公司收入一定程度上受建筑行业景气度影响。从开工面积和合同金额两个指标来看,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增速及新签合同增速和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在5%的置信水平下呈现显著性的正相关趋势,我们预计公司作为数字建筑领军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建筑信息化转型。

从下游行业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公司收入变化存在一定联系。根据历史数据,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速走势相近,并在5%的置信水平下呈现正向显著关系。随着地产政策的逐步宽松,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恢复,公司也有望获益。基建投资增速变化与公司收入增速变化不显著,但最近几年两个指标拟合程度持续提高,-Q3两指标相关性达到46%,远高于年-三季度13%的相关性。我们认为主要是近年来政策提振,基建端持续发力,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成长机会。整体来看,建筑信息化转型叠加地产及基建行业的需求修复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业务收入。

分业务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和造价业务收入增速相关性较明显。考虑到各业务收入样本数据较少,回归分析会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通过相关性指标来判断各业务收入和行业指标的拟合度。我们发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速和公司造价业务收入增速关联度较为明显,相关性达到39%,去年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增速受监管影响相对低迷,而公司造价业务收入仍然保持稳健增长趋势,我们认为主要系公司造价业务云转型提供稳定收入支撑,平滑了地产监管层面的不利影响。建筑业指标及基建指标与造价业务收入变化关联度较弱,相关性在20%-30%之间。

施工业务收入和建筑及基建行业表现关联更为紧密。从相关性来看,公司施工业务收入增速同建筑业新签合同增速关联较为紧密,相关性达51%,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公司施工业务下游客户多为建筑施工单位,而新签合同又是建筑施工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从下游行业来看,相较于房地产,公司施工业务收入和基建板块的相关性更大,达到43%,随着基建端持续发力,我们认为公司施工业务有望受益。

1.2.2.下游边际回暖,建筑信息化有望提速

融资利好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边际回暖。年11月内多项地产金融支持政策陆续落地,11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为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出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11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号文,从六个大方面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展开。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建部、央行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的工作通知》,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合理使用预售监管资金,或将帮助地产企业缓解流动型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月内三大融资利好密集出台,极大程度利于地产市场恢复信心,据我们推测,地产行业作为公司的重要下游,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增速与公司收入增速关联度较高,边际回暖将促进公司业务的长久发展。

“稳增长”背景下,基建行业蓄势有望助力。在稳增长背景下,基建成为重要发力点。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年4月,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通知,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基础上,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按照我们的推测,基建政策利好将助力公司施工业务的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业务收入。建筑信息化转型纳入国家政策规划体系。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建筑业信息化转型,密切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行业深度融合,聚焦BIM等建筑业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年1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建筑业在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需要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建设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的重点板块,是未来产业发展升级的必经之路。建筑信息化政策提振叠加下游边际回暖,公司作为建筑信息化领军企业有望受益。

2.广联达:国内建筑信息化行业龙头

2.1.我国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一股,业务高度多元化

我国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一股,专注数字建筑二十年。公司成立于年,是国内较早从事工程造价软件开发销售的企业。公司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专注建筑信息化行业20余年,围绕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建设工程领域专业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及产业大数据、产业新金融等增值服务。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信息化领域首家A股上市公司。历经多年锤炼,公司已实现了由产品到服务、由工具软件到解决方案、由项目单一阶段到全生命周期的升级。如今,公司拥有员工余人,在全球建立了80余家分子公司,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多个国家,为34万企业客户提供近百款专业应用产品及服务。

业务高度多元化,涵盖众多环节、领域和业务形态。公司立足建筑业,正逐步由招投标阶段拓展至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业务覆盖设计、造价、施工、运维、供采、园区,以及金融、高校、投资并购等领域,涵盖工具软件、解决方案、大数据服务、移动APP、云计算服务、智能硬件设备、产业金融服务等业务形态。根据业务阶段及服务客户不同,公司业务可划分为数字造价、数字施工和数字设计三大业务板块和数字城市、数字供采、数字金融、数字高校、数字建设方等多个创新业务单元。根据业务区域不同,公司业务又分为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

数字造价业务:公司成熟业务,主要为建设工程造价的各参与方提供软件产品及数据服务,包括工程计价、工程算量、工程信息和电子政务等业务线。经过20多年发展,该业务在国内竞争优势明显,目前主要以订阅制SaaS模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数字施工业务:公司重点突破的成长业务,主要聚焦工程项目建造过程,通过“平台+组件”的模式,为施工企业提供涵盖项目管理到企业管理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包括项目端的“BIM+智慧工地”系列产品以及面向施工企业的企业级软件和项企一体化产品。目前施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在持续提升中,该业务处在发展期;

数字设计业务:公司着力发展的新兴业务,主要面向设计院客户,提供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和设计成果数字化交付审查等产品,具体包括了广联达数维设计产品集、BIMSpace建筑设计产品集、计算分析产品集、市政设计产品集、广联达设计成果交付审查产品等,其中BIMSpace、市政系列产品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创新业务单元:公司孵化的新兴业务,依托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及相关产品的积累,面向建筑业不同细分市场,从CIM规建管和新城建、供应链服务、人才培养等诸多维度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报告期内,创新业务单元以产品打磨和标杆项目验证为主;

海外业务:其一为数字造价业务的国际化产品Cubicost,主要开拓东南亚市场;其二为数字施工业务的国际化产品,包括芬兰全资子公司经营的MagiCAD系列机电设计软件,以及施工GlodonGsite国际化产品,主要覆盖欧洲市场。

创始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截至年三季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刁志中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15.95%,其他股东陈晓红、王金洪、涂建华、安景合和王晓芳均为公司创始团队成员,合计控股16.27%。

公司管理层技术出身,技术底蕴深厚。公司董事会成员大多以技术出身,长期扎根业务一线,对公司业务发展有着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经验丰富且多元,为公司长期的战略部署和稳健经营奠定了夯实基础。

2.2.核心业务稳步增长,业绩不断兑现

公司近年来业绩良好。公司年实现营收56.19亿元,同比增长40.32%,-年CAGR达24.26%。净利润方面,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主要是业务云转型导致营销和研发费用增速高于营收增速,年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39%、33%。近年云转型成效显著,业绩加速兑现,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61亿元,同比增长.06%。年在地产下行和疫情多点反复的背景下,公司业绩仍稳健增长,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4.81%达到44.38亿元;归母净利润实现6.38亿元,同比增长34.27%,充分展现了公司云转型带来的良好韧性。

数字造价+施工业务贡献9成营收,各业务线的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从营收构成看,数字造价业务一直是公司基本盘,营收占比在70%左右。数字施工业务是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近年营收占比在20%-25%之间。数字设计业务年高速增长,实现营收1.31亿元,同比增长.12%。从细分业务毛利率来看,各业务的毛利率基本都高于65%,大体呈现“设计造价海外施工”的数量关系,其中设计业务的毛利率最高,年的毛利率为95.84%。

毛利率保持高水平,期间费用率呈下降趋势。近年,公司的毛利率水平稳中有降,基本稳定在90%左右,年整体毛利率较年下降4.54个百分点至83.95%,主要系电子政务业务采购成本增加以及毛利率较低的施工业务快速增长所致。最近几年公司费用管控能力逐步加强,期间费用率呈现下行态势,年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了9.41个百分点至70.59%,年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67.4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8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也向好发展,年净利率达到12.92%,相较上年增加了3.26个百分点。年前三季度公司盈利能力维稳,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83.36%和14.76%。

云转型顺利,公司相关指标表现良好。公司-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分别为5.96亿元、4.52亿元、6.41亿元、18.76亿元、16.01亿元,云转型背景下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得到显著改善,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73%,随着造价业务云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云模式产生的云合同负债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递延收入,公司的应收账款有所增长,但仍保持稳健水平,-年公司应收账款在5亿元上下波动。

2.3.“七三”计划成功落地,“八三”计划进展顺利

造价、施工、设计业务共进,公司深化数字建筑一体化战略布局。年公司开启二次创业,规划时间段为-年,其中-年为“七三”计划,-为“八三”计划,-年为“九三”计划。目前公司正处于“八三”计划途中跑阶段,通过“3+X”业务模式布局建筑信息化中设计、造价、施工三大环节,并在数字装修、供采、金融、教育和数字城市等新业务竞相突破,深化数字建筑一体化布局。目前,“八三”计划的落地执行进展顺利,数字建筑平台已初步成型。

响应客户系统化需求,公司前瞻布局数字建筑平台。据公司年投资者交流大会报告,建筑行业客户对单点信息化的需求已经上升为对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建筑平台建设,从项目级部署向平台级部署转变,满足客户提质降本增效的需要。数字建筑平台是一个一横多纵的T型平台,其核心竞争力是横向的PaaS平台,包含了基于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打造的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以及集合了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I、区块链链技术的技术中台,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筑产业有50多个垂直子行业,在这个横向的平台之上,公司通过自研、投资、合作布局了一系列纵向一体化平台,横纵一起组成了整个行业的PaaS平台。基于数字建筑平台,公司能与客户的信息化部门、数科公司和数字生态里的软件服务商一起为行业提供各环节的SaaS应用。

从开发、部署、运行阶段助益客户创造价值。从开发阶段来看,公司数字建筑平台内置大量成熟、稳定的技术及业务组件,具备低代码开发能力,在提高软硬件开发效率的同时,可以降低客户端的人力成本20%以上;与此同时,平台可以赋能客户自行开发,二次开发效率提升20%左右。从部署阶段来看,数字建筑平台具备一站式DevOps能力,部署发布成本趋近于0,运营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从运行阶段来看,数字建筑平台基于标准化的认证、消息及API集成,具备低代码的数据集成能力,在与客户端系统集成上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效率20%左右。综合来看,数字建筑平台的价值量化指标已逐步在开发、部署、运行阶段得到验证,随着平台功能的日趋完善,公司数字建筑平台将持续为客户降本增效,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施工出发,数字建筑平台雏形已成。数字建筑平台发展可以从技术、业务、客户生态三个层面来看:1)技术层面:公司技术能力基本齐备,具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形成了技术中台。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数字建筑平台在专业性、先进性、可靠性、扩展性和适应性上将会持续提升;2)业务层面:公司数字建筑平台以施工业务出发,从业务不通、数据分散初始阶段进阶到业务良好协同、数据增值的全新阶段,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业务的协同布局,使得建设、设计、造价、施工、运维、监管等多个单元的数据能够统一并实现增值;3)客户生态层面:数字建筑平台客户当前集中于施工、造价及创新业务单元,未来随着开放平台的应用,会有更多的企业整合到客户生态领域,公司数字建筑平台也将为更多的企业赋能。

持续践行“平台+生态”理念,公司产业级平台将引领行业发展。作为“八三”计划的收官之年,公司已实现从项目级平台到企业级平台的过渡,以企业+项目为中心,已经推出项企一体、企业级多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案,为客户信息化转型赋能。随着“九三”计划的开启,公司将持续践行“平台+生态”理念,积极整合造价、施工、设计各环节的优势,实现以产业链+企业+项目为中心的新一代产业级平台。公司作为数字建筑龙头企业,借助数字建筑平台的前瞻布局有望率先持续受益于建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浪潮。

2.4.高研发投入造就公司强大竞争力

公司在赋能他人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公司不仅致力于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赋能,也身体力行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广联达”是公司在二次创业战略中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数字化部署,数字广联达运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以系统、流程、数据为驱动,实现管理的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推动公司的业务、流程、组织不断优化、再造,提升公司的运行效能。数字广联达已经走过了从0-1和从1-10的起步阶段。年,公司加速数字广联达转型,自践数字化管理,初步建立起用客户成功指标体系驱动流程建设、牵引组织升级的闭环。从今年起,数字广联达进入从10-N的新阶段,致力于实现业务、数据的联通,并自我进化。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持续保持、巩固业内领先的竞争优势。近年公司对前瞻技术不断积累、突破和布局,加强重点领域的创新探索,研发投入不断增长,研发费用率维持较高水平,保持在30%左右。年公司研发投入总额16.26亿元,占营业收入28.94%,同比增长21.41%;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7.90亿元,占营业收入28.68%,同比增长19.14%。公司持续在图形平台、AI、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已取得重要进展。

2.5.激励机制良好,多次开展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

公司多次开展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对软件企业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公司利用常态化股权激励、G-TUP激励计划等工具持续优化覆盖短、中、长期的薪酬体系,推进薪酬与考核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公司多次开展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对员工长期的产出激励和利益捆绑。年8月23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三个限售期解除的对应业绩考核目标分别为:1)年净利润不低于9.5亿元;2)年净利润不低于12.5亿元;3)年净利润不低于15.6亿元。

在公司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下,公司人均创收不断增长,高学历员工占比不断提高。在薪酬机制、股权激励的多重作用下,公司的人均效能不断提升,人均创收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公司前瞻的战略理念也为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公司硕士等高学历员工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3.数字造价:云转型开启成长新空间

3.1.云化转型重塑造价业务商业模式

数字造价业务发展成熟,目前商业模式已成功转云。公司以造价业务起家,主要为建设工程造价的各参与方提供工程计价、工程算量、工程信息及电子政务方面的相关软件产品和数据服务,公司数字造价业务年实现收入38.13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67.86%;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0.9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达到75.75%,是公司基石业务。公司数字造价业务在国内具有明显领先优势,据公司披露的年投资者调研纪要,上市初期公司数字造价业务市场占有率约60%,经历十几年的产品迭代和云化转型,当前公司数字造价业务市占率预计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算量和计价是工程造价的核心。算量是指企业和从业者在编制工程造价预结算工作时对所建设的工程所用耗材的计量,包括钢筋、土建、安装算量等。以广联达BIM土建计量GTJ产品为例,其可以帮助解决土建专业估概算、招投标预算、施工进度变更、竣工结算全过程各阶段算量、提量、检查、审核全流程业务,实现一站式的BIM土建计量。计价则基于算量完成造价的概算、预算、结算等工作,广联达云计价GCCP6.0满足国际清单及市场清单两种业务模式,覆盖了民建工程造价全专业、全岗位、全过程的计价业务场景,支持全国所有地区的计价规范。工程信息和电子政务是延展。工程信息通过为工程造价提供全面且专业的建筑材料与设备价格数据参考等增值服务,可以和计价软件等应用工具无缝结合。而电子政务业务主要是提供交易平台的搭建,年上半年公司发布了发布了公共资源交易三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产品,支持万人单日投标,性能大幅提升。

云转型带来公司量价双升。传统License商业模式一次性成本较高,导致市场上盗版不断,公司反盗版部门疲于应付。作为对比,SaaS模式较低而灵活的年费使得客户接受度大为提高,据公司披露的年投资者调研纪要,传统模式下公司正版用户与盗版用户的比例约为1:1,通过云转型的方式,SaaS产品将能带动部分盗版用户转换为付费用户,正版用户与盗版用户的比例大约为1:0.8,盗版替代为公司带来业务增量。此外,从存量市场来看,订阅模式更注重存量客户关系维系,多年SaaS模式下较高的收费将会为公司提供长久收入支撑。公司于年首次提出“云战略”,年底开始,公司造价业务开始分区域、分阶段实施云转型,将付费模式由一次性销售的License模式转变为订阅付费的SaaS模式,开辟市场新空间,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提高产品价值,量利双升重塑造价业务商业模式。

增值服务将持续提升ARPU值。随着技术的进步,造价业务产品及解决方案逐步丰富,相应数据积累也为增值服务奠定基础,当前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第一阶段:数字造价工具,主要包括算量、计价等一些列端型工具类产品,提供原始数据支持;2)第二阶段:数字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企业造价数据库、咨询效率平台、数字造价站、数字交易中心及财审造价管理平台等产品,而这些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动作形成了评判机制,大大降低了数据清洗难度,并且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继续服务管理系统,提高项目受益;3)第三阶段:大数据+AI,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数据积累,AI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推荐方案,甚至直接给出部分结果,公司产品IQcad广联达睿图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依托后台算法,帮助用户自动快速地完成图纸拆分、图纸特征提取、知识抽取等任务,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此外,公司造价大数据及AI应用项目的研发仍在稳步推进,该项目不仅服务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其项目成果还可以向公司其他业务线提供AI能力复用。未来随着AI等前沿技术的逐步成熟,重复的算量组价等工作将会更多的交给机器来做,数据驱动将会高效地调配各类资源,向客户提供更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服务,公司造价业务单客的ARPU也有望持续提高。

3.2.云转型进展顺利,数字造价打开新空间

造价业务已实现全面云转型,新老区域转化率、续费率双提升。年,造价业务最后4个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开始进入全面云转型,转型进展顺利,首次在转型当年实现了还原后收入的正增长。年是数字造价业务云转型的收官之年,在全面云转型的带动下,公司数字造价重点落实大客户经营,巩固云计价、云算量核心产品的续费,基于云和大数据技术深挖产品价值,加速增值服务的规模化增长。截至H1,年新转型地区的转化率超过60%,首年度续费率超过80%。

云转型助推数字造价业务收入高增长。年以来,公司各区域造价业务云转型效果显著,云收入及云合同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公司云收入和云合同金额分别实现25.61亿元和31.00亿元,-年公司云收入和云合同金额CAGR分别为.66%和.15%,公司云化收入占造价业务收入比重也由年的2.74%攀升至年的67.15%。云收入快速增长也相应打开造价业务成长曲线,年公司造价业务实现收入38.13亿元,同比增长36.64%,若将云合同负债差额还原后,调整后的造价业务收入为43.53亿元,同比同口径增长27.90%。年上半年公司数字造价业务收入为20.99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云收入和云合同分别达到15.60亿元和17.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58%和24.58%,期末云转型合同负债达到21.93亿元,较年初增加1.47亿元。

公司推出数字新成本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达成精细化成本管理。年3月,数字造价业务推出数字新成本解决方案,从面向造价领域的岗位端产品和工具,转型升级为面向项目成本管控领域的企业级整体解决方案。数字新成本解决方案通过前台业务中心、数据中心、授权中心、云应用中心,打通数据编制、采集、再利用的闭环,实现无感化数据积累,为建设方和施工方提供精细化成本管理。截止H1,公司甲方成本样板客户价值验证通过3家,产品和项目试点客户10家。在数字化变革时代,建筑企业的作业方法和业务模式都要发生转变,公司数字新成本全面解决方案有望帮助建设方和施工方破除当前项目成本管控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提升企业项目成本管控的数字化水平。

公司造价业务云合同年预计达到近70亿元规模。云业务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量和价的提高,具体来看主要和以下四方面因素相关:1)造价人员的规模扩充: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信息,“十二五”末,全国从事工程造价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到万人。造价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于工程投资方、承包施工方和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就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来说,-年其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员数量CAGR为5.93%,年专业技术人员扩张较快,同比增长33.18%达到47.38万人,年专业技术人员增速又回落到6.50%。从增长趋势判断,我们推测当前全国从事工程造价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应高于万人,假设年造价专业技术人员为万人,并以3%的CAGR持续增长,预计年造价专业技术人员将达到.20万人,若专业技术人员均有造价软件需求,人员规模扩充将带来需求增量。2)公司市占率及转化率提升:据公司披露的年投资者调研纪要,上市初期公司数字造价业务市场占有率约60%,随着云化转型的深入,数字造价业务市占率将持续提升,假设年公司造价业务占有率为65%,预计到年将达到70%;年公司新转型区域转化率60%以上,假设年整体转化率70%,预计-年整体转化率保持85%。3)盗版软件使用者的转换:上云模式下盗版软件的功能使用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相较license一次性收费,SaaS年费价格更为友好,将有部分使用盗版软件的用户转换为公司用户。据公司披露的年投资者调研纪要,SaaS模式下公司正版用户与盗版用户的比例由传统模式下的1:1调整为1:0.8,转换率约11%,假定每年非公司客户的盗版软件转换率为11%。4)增值服务提升SaaS年费:据公司披露的年投资者调研纪要,云化部分客单价约-元,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和公司产品迭代升级,订阅模式年费将持续提高。假设年云化业务客单价元,并保持8%的增速增长到年。综合四项驱动因素,我们测算到年公司造价业务云规模将达到69.72亿元。

4.数字施工:行稳致远,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4.1.施工业务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极

我国基建行业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契机。基础设施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建筑、交通、能源、水利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我国都有着“基建狂魔”的称号,在基建领域创造了不少瞩目成绩,但巨额数字的背后是高能耗和低利润率,从钢材消耗、碳排放、能耗等角度来看,建筑行业消耗占比居高不下;年,中国三大基建龙头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均不足4%,行业平均利润率为2.92%。

施工建造是基建的核心,公司施工业务将受益于基建数字化转型。据历史复盘推测,基础建设投资增速与公司施工业务收入关联紧密,随着数字基建的持续发展,公司施工业务或将受益。基建业务的生命周期阶段主要分为可研规划阶段、设计咨询阶段、施工建造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其中施工建造阶段是最核心的阶段。公司的数字施工业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助力降耗、增益、减负:1)成本管控精益化:通过数字测量,隧道施工每公里可减少万元的损失。通过工艺优化,可使循环环比超欠挖损失减少50%以上。2)质量控制自动化:路基压实度、路面温度和平整度可以实现%自测,机械完全可视化协同,大幅提升施工效率。3)施工过程可视化:对于构件、进度、偏差、资源和过程监测数据都实现可视化,提高透明度,有助于随时发现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4)风险监测智能化:特种设备风险、关键部位/工序风险%智能监控,重大风险%提前预警,大幅提升风险可控性,有利于及时止损,降低公司损失。公司数字基建整体解决方案持续迭代升级,年上半年基建相关合同占比快速提升至10%以上,基建BI、基建劳务、基建物料等单品合同快速放量,随着基建行业的持续蓄力,公司施工业务有望加速成长。

以交通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基建快速发展,十四五基建数字化规模将达到亿元/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预计到年,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达到90%。从细分板块来看,公司预计十四五期间公路、铁路和城市轨交的投资规模将分别达到00亿元/年、亿元/年、亿元/年,相应的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亿元/年、40亿元/年、12亿元/年,合计规模达亿元/年,发展空间巨大,有望成为公司数字施工业务成长新助推器。

随着工程领域的扩充和建设阶段的投入加码,公司其他业务协同空间可期。长远来看,我国未来的基础设施将会是现代化、数字化的基建模式,随着数字基建转型持续深入,我国基建业务将会覆盖更多的工程领域、更多的建设阶段、采用更多的建设方式,涉及更多的参与方,市场空间值得期待。公司有望凭借数字建筑一体化的前瞻布局,将以施工建造为主导的建设阶段向全生命周期阶段延展,公司的数字造价及数字设计业务有望打开协同空间。

数字施工业务是公司重点突破的成长业务。公司施工业务最早可追溯到年,其前身是项目管理业务。年,公司该业务逐步形成了BIM建造、智慧工地和数字企业三大解决方案。年,公司融合原BIM与智慧工地相关产品,发布了针对项目的数字项目管理(BIM+智慧工地)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组件,实现“平台+组件”的业务形态,为项目管理提供可以快速规模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如今,公司该业务已形成以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应用,包括岗位级(如BIMMAKE、斑马、协筑、施工算量)、项目级(如BIM+智慧工地)和企业级(如项企一体化产品)等。

公司通过岗位级产品引流,不断提升项目级产品渗透率。公司岗位级产品主要包括斑马、协筑、施工算量和BIMMAKE,年受疫情影响,这些岗位级产品免费提供,在施工客户拓展上起到了非常好的引流作用,例如,BIMMAKE第二阶段的应用企业、项目和用户数相比第一阶段均有大幅提升,斑马年的新增用户数和覆盖项目数相较上年也出现了翻倍增长。“平台+组件”模式下,新产品推出的扩展性成本大大降低,发版节奏加快,使得项目级应用具备了快速规模化的能力。-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接入的客户、项目数持续增长,且单新增客户对应的新增项目数也逐年提高,从年的2.9提高到年上半年的20.0,表明更多的客户愿意把公司产品用在其更多的项目上,反映出客户复购率及粘性的增加。

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夯实企业级应用基础。公司施工业务企业级应用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是利用技术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横向各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以及纵向公司与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来打通项目和企业的数据,创造数据的协同价值。年公司企业和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合同占新签合同比例约15%,在头部客户上实现了较快突破。年上半年新签署合同中,企业级产品占比仍维持15%左右,其中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解决方案贡献较大。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PaaS平台底座支撑,其集合了BIM、云、大、物、移、智、链技术为一体,充分赋能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截止年上半年,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初步具备了对外开放能力,对内平台全面支撑数字施工的全部应用,对外平台开始探索PaaS+SaaS使能者模式的创新。作为数字建筑平台的中台底座,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的日趋完善将助力公司业务的打通,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建筑信息化服务。除了项目级和企业级应用数量的扩张,公司构建了客户成功指标体系进行价值量化。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构建客户成功指标体系,穿透表象看实质,从客户侧和产品侧来锚定为客户创造的实际价值。客户成功指标体系从客户侧出发,了解客户业务流程和业务场景,厘清相应业务的客户需求,再从产品侧针对客户需求确定场景级和功能级的指标,并协同研发、营销、销售等各部门实现客户成功指标,精准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锚定客户价值,才能精准定位项目价值,公司有望通过客户成功指标体系的底层逻辑进一步明确各项目提价路径,提升单项目价值,从价的层面持续驱动施工业务收入增长。

客户成功指标体系已在智慧物料得到有效验证。智慧物料主要从两方面来帮助客户实现降本增效:一是通过系统应用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材料损耗,二是通过标准化、精细化的规范理使材料损耗率维持较低水平。

客户侧:据公司数据统计,智慧物料在实施工程中可以帮助客户节省1-28万元/月,平均节省2.6万元/月,当每月节省成本超过3万元时,会有70%的客户进行加购。客户的加购行为可以看作业务价值的体现。

产品侧:根据客户侧的“加购”行为的业务价值,可制定产品级的项目效益达标率,即“当月节约3万元”,并且可由此可以延伸出单据量达标率和单据有效达标率的场景级指标,以及相应的称重单据量/过磅率、偏差设置率、运单填写率的功能级指标。公司发现,运单填写率对于项目效益达标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填写运单,会导致大量的跑冒滴漏。因此公司在软件系统上增添运单必须填写的功能。

管理侧:为了推进新功能指标的实施,公司会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帮助其快速上手,此外,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其他技术手段提高填写效率,例如OCR技术。管理侧通过牵引整体公司各价值链单元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客户成功指标的达成。

效果:公司从智慧物料客户中选取了个原本效果不佳的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并对其更换“规则判断运单必填”功能的新版本。经过2个月的验证,运单填写达标项目从个变成了个,运单填写率从25%提升到70%,项目效益达标率(当月节约3万元)也从11%提升到31%。从最直观的客户加购行为来看,个试点项目中,年尚未完工的共有个项目,归属于21家客户,年有加购的客户达到15家,加购率达71.4%,客户成功指标体系在智慧物料得到了有效验证。

随着客户成功指标体系在各项目的复用,施工业务服务价值有望持续提升。客户成功指标已经纳入公司战略管理体系和产品管理体系,按流程驱动运行和持续迭代。目前公司全产品线已导入客户成功指标体系,完成了6个重点产品的客户成功关键指标的研讨,其中物料管理、劳务管理完成客户成功驱动的产渠协同的价值版本闭环。随着客户成功指标体系在个项目的成功应用,公司施工业务对客户价值的感知会越来越清晰,并有望借助客户成功指标体系持续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进而提升施工单项目服务收入。量价提升路径清晰,施工业务大有可为。在项目量的方面,随着“平台+组件”模式进一步夯实以及新产品渗透率与客户粘性的增加等,产品、渠道端均具有规模化能力,公司产品未来可覆盖的项目数或持续提升;价格方面(即单项目服务费),在客户成功指标体系的指引下,产品的升级优化将持续创造客户价值,单项目服务费上升将是必然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我国施工项目个数达89万个,总投资额达万亿,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1.47万亿元。结合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年施工项目投资额同比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假设单个施工项目投资额同年一致,我们推算出年施工项目个数约万个。据公司公告,公司预计每年新开工项目数为30-40万,每年在施项目数约万个,同我们预测数据相近,假设公司数字施工项目覆盖10万,按单项目服务费10万测算,公司数字施工业务营收规模可达亿元,与年相比增长空间超过7倍,发展空间广阔。

4.2.施工业务驶向快车道,23-24年或将迎来盈亏平衡

从收入端来看,施工业务收入稳健增长。随着近年项目级产品的渗透和企业客户的覆盖,公司数字施工业务保持快速成长趋势,年实现营业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27.8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着力推进头部客户和重点项目的深度经营,在交付端针对合同转化进行专项管理,提升合同交付效率,年上半年公司数字施工业务实现5亿元,同比增长56.94%,交付成效显著。随着项目规模化的扩张和客户成功指标体系的复用,我们认为公司施工业务收入增长将进一步提速,假设-年数字施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35%/35%/30%。公司施工业务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系施工业务由原来的软件交付形式转换为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交付形式,假设-年数字施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5%/64%/63.5%。

从费用端来看,公司的主要费用来自于员工薪酬成本。-年公司员工薪酬成本占整体费用(营业总成本-营业成本)的比重保持在73%上下,-人均员工薪酬成本CAGR为2.87%,我们假设,-年施工业务员工薪酬成本占整体费用保持为73%,施工业务人均员工薪酬成本同公司人均员工薪酬成本保持一致,并在-年保持2.87%的增长率。数字施工人员扩张高峰期已至,未来或将放缓。-年公司人员规模增速较为稳定,年均增速稳定15%左右,而数字施工业务人员扩张较快,我们估计,截至年7月,公司数字施工业务人员规模已超过人,年施工业务人员快速扩张,增幅约40%。我们判断,随着施工业务的逐步成熟,其人员扩张速度将逐步放缓,我们假设,截至年底,公司施工业务人员规模为人,-年人员扩张规模增速分别为20%/10%/7%。

5.新兴业务:数字设计未来可期,创新单元完善生态布局

5.1.数字设计:并购自研双管齐下,切入工程设计广阔市场

工程设计是建筑产业链的数据之源。工程设计作为建筑信息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为建筑设计提供空间数据,是建筑信息化的底层支撑。据公司年投资者交流大会数据,工程设计处于工程建设行业的重要地位,其将影响建造成本70%以上,对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设计行业痛点清晰,市场呼唤新型数字化设计。工程设计的数字化发展经历了CAD的1.0阶段和RVT/MS的2.0阶段,正向3.0的新型数字设计迈进。CAD工具甩掉图版,借助二维辅助设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图效率;Revit通过建筑信息建模,实现了更高质量和更高精确度的目标,但在1.0和2.0阶段,设计机构信息孤岛的问题较为明显,不仅是设计各环节的协同低效,还包括各业务之间、业务与管理系统的相互割裂,进而造成设计周期紧张,交付质量不高等问题。而新型数字设计以数据为中心,旨在打造建筑全数字化样品,其依靠算法驱动设计自动化、优化,提升业务效率,同时依靠数据驱动打通全流程,提升项目管理以及成果质量。诉求刺激需求,3.0阶段的新型数字设计有望指引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

工程设计行业稳健增长,科技投入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据住建部数据,我国工程设计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从年的.5亿元逐步增长至年的.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01%。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科技投入规模也持续加大,年达到.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44%,但从投入力度来看,科技投入占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整体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一直保持在2.2%-2.6%的水平。随着工程设计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型数字设计的需求响应也将进一步加强,从现阶段来看,工程设计的数字化投入仍然有很大空间。

数字设计业务板块是公司着力发展的新兴业务。该业务主要面向设计院客户,提供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和设计成果数字化交付审查等产品,包括广联达数维设计产品集、BIMSpace建筑设计产品集、计算分析产品集、市政设计产品集、广联达设计成果交付审查产品等,其中BIMSpace、市政系列产品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并购鸿业科技,拓展设计业务,实现“1+12”。年10月,公司收购鸿业科技90.67%的股权,鸿业科技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鸿业科技致力于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信息化应用软件的研发,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为设计行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公司传统CAD设计产品、市政公路及管线设计产品、BIM设计产品在市场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收购鸿业科技有利于公司拓展设计业务,完善公司在数字建筑产业链的布局,发挥协同效应。

依托鸿业二十年累积,持续打造设计领域标杆项目。鸿业科技成立于年,在工程设计领域累积深厚,公司依托其丰富的设计软件经验、设计客户关系及强大的设计院市场渠道能力,持续打造设计领域标杆项目,比如年公司承接的天津市“北辰东道道路、综合管廊及附属工程项目”荣获了“市政杯”奖项,该项目搭建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PPP项目公司“三位一体”的全过程BIM平台,应用了广联达鸿业多款BIM产品,无论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自研层面,公司自主设计数维房建设计产品。年10月,公司在房建领域正式发布了基于广联达自主图形平台的数维设计产品。通过“端+云”产品架构的数字化集成设计环境,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构件级云端协同机制,数维设计产品集能够提供针对民用建筑中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全专业设计协同解决方案,实现从项目策划、设计生产、成果交付、数据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截止年上半年,公司数维房建产品已实现常规住宅建筑、结构、机电全专业施工图设计和出图,常规设计出图效率基本比肩海外同类产品。此外,公司数维房建设计已与18家设计院合作开展多项目协同设计的验证工作。并购自研双管齐下,数字设计业务快速成长。得益于公司“并购+自研”的双线路径,公司数字设计业务成长迅速,年该业务实现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1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0.49亿元,同比下降16.77%,主要系市政设计部分产品在部分区域由一次性授权转为订阅模式,部分合同金额无法在当期确认所致。还原后同口径业务收入约0.5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数字设计作为建筑信息化全流程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是公司数字建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望借助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公司造价、施工业务的客户积累加速渗透,我们认为数字设计业务有望加速成长,在未来成为公司业绩成长的又一抓手。

5.2.创新单元:主要孵化新产品,完善数字建筑生态布局

创新业务秉承公司数字建筑理念,打造数字化管理新方案。该业务在新空间、新客户、新业务、新模式等方面实现公司业务探索和布局,目前主要包括规建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一体化平台、全装定制一体化平台等业务。创新业务单元业务依托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及相关产品的积累,面向建筑业不同细分市场,从CIM规建管和新城建、供应链服务、人才培养等诸多维度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

多个创新业务单元为不同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注入活力。1)数字城市业务:范围扩展到规建管、新城建领域,打造基于CIM的规建管、基于CIM的新城建等行业解决方案。年上半年完成对伟景行核心资产的整合,CIM平台的GIS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产品端依托重庆广阳岛项目,完善了大型解决方案项目的交付体系,新中标成都新津项目,试点打造县域CIM应用示范样板。2)数字高校业务:围绕建筑类院校人才服务链,积极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疫情期间,数字教学平台为来自所院校的多位建筑专业教师用户、8万多建筑专业学子提供基于数字资源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服务,助力院校搭建备-教-练-考-评在线教学体系。3)数字供采业务:主要为工程项目的采购与建材提供商提供双边服务。公司以平方网为载体,旨在打造中国建筑行业的建材交易服务平台,年平方网已建立了多达30万家的供应商库信息,帮助采购方和供应商实现线上需求推荐和线下对接。4)数字金融业务:公司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建筑产业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帮助建筑产业参与方获得普惠金融服务。5)数字建设方业务:面向地产甲方、基建甲方、产投城投等建设方,以成本数据系统和工程管理系统为核心应用,提供工程产品、成本、BIM一体化等解决方案,并基于客户成功视角优化实施交付模式,探索业务深度经营。

5.3.海外业务:中国先进经验走出国门

Cubicost产品影响力逐年提升,MagiCAD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公司的海外业务主要分为数字造价国际化和数字施工国际化两方面:1)数字造价国际化业务:以Cubicost产品为主,重点布局英国及东南亚地区,随着Cubicost产品在新加坡、马拉西亚、香港等东南亚重点区域不断渗透,其在东南亚的应用率和口碑均得到提升,目前已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院校达成教育合作项目,为东南亚建筑行业持续注入力量。2)数字施工国际化业务:公司MagiCAD业务持续在北欧、俄罗斯等优势市场开展深度经营,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市场加大新客户开拓力度。公司发布MagiCAD主版本,新增AI/ML辅助设计功能。

积极应对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海外业务稳健增长。受海外疫情影响,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受到一定影响,近两年增速有所放缓,年和年分别同比增长7.43%和3.89%,年上半年公司紧抓疫情后复工复产机会,实现收入0.78亿元,同比增长3.68%。随着海外疫情好转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持续深入,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增速有望回升到疫情前的水平。

6.盈利预测

从主营业务来看:1)数字造价业务:公司造价业务云转型已基本完成,随着云化模式的持续深入,公司造价业务有望稳健增长,我们预计-年数字造价业务云收入增速分别为29.00%/21.63%/16.59%,造价业务非云收入增速维持在4%/0%/0%。随着云收入占比的提高,公司造价业务毛利率有望增长,我们预计-年数字造价业务毛利率为92.50%/92.80%/93.00%。2)数字施工业务:随着“平台+组件”模式进一步夯实以及新产品渗透率与客户粘性的增加,公司产品未来可覆盖的项目数或持续提升,服务费也将随着产品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叠加下游边际回暖,数字施工业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我们预计-年数字施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35%/35%/30%,毛利率分别为65.00%/64.00%/63.50%。3)数字设计业务:设计是数字建筑产业链重要一环,公司通过“并购+自研”形成独特竞争力,利用多年的客户积累和产品经验将打开业务协同空间,我们预计-年数字设计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5%/70%/55%,毛利率稳定在95%。4)海外业务及其他业务:我们预计-年海外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3%/3%/3%,毛利率稳定在88%。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创新单元业务,随着公司在数字城市、数字供采等领域的持续扩张,其他业务将保持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年其他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20%/20%/20%,毛利率维持35%的水平。

综合来看,预计公司-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8.40/82.87/98.21亿元,同比增长21.72%/21.16%/18.5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6/12.56/15.30亿元,同比增长44.57%/31.48%/21.77%。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0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