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方正证券,郑豪、李倩)
1美国基金市场发展回顾
1.1历史回顾
种子期(年-年):年,美国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成立,年,美国成立世界上第一只公司型开放式基金——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开放式基金开始走向普通投资者,标志着美国现代基金业的开始。一战后经济开始复苏,科技快速发展,20年代美国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至年美国股市“大崩溃”前,封闭式基金的总资产规模达到45亿美元。在此阶段,基金业虽有发展但美国市场及监管均不完善,投资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
萌芽期(年-年):由于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的迅速膨胀,且伴随着蓝天法的执行不力,各类金融投机活动横行,导致了自年开始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封闭型基金严重受挫,市场将目光逐渐转向开放型基金。自此,美国政府监管机构分别于年、年、年修订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提高了基金在发售、承销和售后三个阶段的信息披露和代理人服务的要求,其中《投资顾问法》是美国投顾行业发展的开始。为了统一并集中监管权力,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直达对基金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管,期间由于法规禁止封闭基金过度杠杆操作和内幕交易,开放式基金在此阶段大规模发展。
蓄力期(年-年):年开始,伴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进入了经济繁荣的时代,个人闲散资金增加,带动基金规模持续扩张,同时国会颁布《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初步推行定额退休福利计划(DBPlan)和个人退休账户(IRAs),年《国内税收法》中的(k)、(b)计划还为IRAs的供款及资本利得予以免税。政府通过建立养老金的投资担保和相应的税收优惠,为基金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年《国内税收法》(K)、(B)及条款,规定政府机构、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等不同类型雇主,需为员工建立积累制养老金账户,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此后,雇主养老金计划特别是DC计划规模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扩张期(年-年):80年代初,美国养老体系改革为美国基金业带来了大量长期而稳定的资金。美国国会于年、年颁布《税改法案》和《纳税人救济法案》,对中高收入人群实行严格的IRA扣除政策,并为低收入人群引入RothIRAs、儿童税收抵免和教育储蓄账户。年,证监会(SEC)被授予对证券行业的专属管辖权。随着美国利率实现自由化,叠加美国经济回暖,债券型基金比重逐步回落。90年代,美股牛市开启,市场迎来机构投资者崛起的时代,共同基金也迎来进一步的繁荣。
成熟期(年至今):21世纪初,美国经历两次经济衰退,基金市场的发展有所滞缓,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被动型产品加速扩容。在此期间,政府再次集中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年颁布《金融服务法现代法案》强调金融机构对客户数据安全的保障,年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完善财务方面的监管,并成立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年,《养老保护法》放宽投资顾问的权限,养老金计划与投顾业务共同走向成熟。年,《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金融监管的全面完善标志着美国基金发展步入成熟期。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表现出对受监管的开放式基金(也称受监管基金)的强烈需求。过去十年,全球受监管基金的净销售额总计20.1万亿美元。这种需求受到几个长期和周期性经济因素的影响。截至年底,受监管基金的总净资产为71.1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第一支基金创立于年,于年11月,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标志着我国基金业进入了规范化发展时代,中国基金正式进入了萌芽期。年10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次年9月,中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诞生,其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为我国基金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于年底超过了封闭式基金数量而成为了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形式。年10月28日,《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并于年6月1日施行,我国基金业的法律规范得到重大完善,引导中国基金业进入蓄力发展期,新产品层出不穷。年12月首支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年我国又分别发行了上市开放式基金和ETF基金,-年基金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年年底基金规模已达到3.2万亿元。年金融危机后,中美基金规模同样进入停滞徘徊状态。年12月,新《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并实施,法律法规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我国基金业进入高速成长期,至今,中国基金规模已实现接近9倍的增长,年总规模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
1.2产品演变及现状
1.2.1美国基金产品发展
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已近百年历史。年,美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诞生,也是第一只现代意义上的共同基金,由马萨诸塞州投资信托公司发行,后面高收益债券基金、对冲基金、国际投资基金、REITs基金等相继问世,基金产品与美国经济及资本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当时美国证券市场交易活跃,道琼斯指数继续一路攀升,年时已经接近点,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大多以股票型基金为主,基金管理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年达到亿美元,是年的倍,但是产品种类较少。
高通胀与Q条例的矛盾催生货币基金。年,美国颁布了《Q条例》,《Q条例》主要是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且对多种银行存款设定了利率上限。《Q条例》对美国维持和恢复金融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高通胀期,通货膨胀率曾一度高达20%,彼时《Q条例》没有废除,这使得商业银行无法使用利率来吸引储户的资金。为规避此条例带来的负面影响,年,美国建立货币基金,它将投资者的资金汇聚成资金池,然后将资金池投向一些期限较短的证券,如美国国库券、商业票据等。货币基金具有无利率上限约束、可开支票、门槛低、流动性高等特征,成为了银行活期存款的一种替代品,迎来高增长时代,年,货币基金占美国基金市场77%左右的份额。由于大量存款流向了货币市场基金,银行推出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这类账户兼具活期存款的便利性和储蓄存款的高利率,以此与货币基金进行竞争,同时年,美国政府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逐步取消《Q条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基金增速放缓。
债券牛市推动债券型基金增长。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下滑,利率水平持续回落,债券价格上行,金融管制大大放松,为零息债券、可变期限债券、保证无损债券等新型债券产品的创造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美国养老金相关法案的出台,税优税延政策推动了普通民众对于基金市场的投资,债券基金规模得以快速增长,年债券基金占共同基金比例达到34%。随着美国经济回暖,利率水平回升,债券市场下行,债券基金受挫。自年开始,债券基金占比有所回落,而经济的增长使得股票市场上涨,股票收益率显著高于债券,股票基金优势显现,迎来上涨。
美股牛市持续,重回股票型基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美国作为基础技术创新第一大国,依托技术资源,进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经济上同时表现出低通胀、低失业率、高增长的特征,推动了近10年的“新经济时期”。为配合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资金,美国股权融资发展迅速,推动股票市场进入牛市。同时,随着80年代的养老体制改革持续推进,DC计划和IRA持有的共同基金中的股票资产基本在六成以上,成为美国股市的长期资金来源,助推美国股市持续上涨,股票型基金也相应重回高增长时代,年股票型基金占共同基金比例达到59%。
被动型基金逐步替代主动型基金。早在年,约翰·麦奎恩利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被动管理的指数基金,但由于当时技术受限,未能有良好发展,年先锋集团发行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指数基金——以标普为标的的先锋指数基金,但直至80年代,指数基金都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美国股市的有效性提升,投资者发现主动管理策略难以战胜指数化的投资策略,指数基金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年,美国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美国第一只ETF——标准普尔存托凭证(SPDRs),被动型基金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被动型基金加快扩张速度,相比于主动型基金,其具有费率较低的优势,使得其备受投资者青睐,截至年,共同基金中被动型基金(股指基金+债指基金)管理规模达到5.7万亿美元,ETF达到7.2万亿美元,与主动型基金差距不断缩小,且态势不减。
相比于美国,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中国的基金业起源于年,我国第一只概念基金新鸿基中华基金由香港新鸿基信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年,我国基金业正式起步,但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年,我国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基金产品进行规范改造,年中国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由此中国基金业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发展的新时代。
1.2.2美国基金产品分类
目前美国的基金产品种类已非常的丰富,按照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分类,美国共同基金可分为长期型、短期型2类,长期型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短期型为货币市场基金,进一步可细分为42小类基金。相比之下,我国基金产品在大类上已基本覆盖完善,但细分品种较少,较美国仍有一定的差距。
1.2.3美国基金产品结构
共同基金、ETF在美国基金中占有绝大部分份额,根据ICI披露的年数据来看,共同基金、ETF、封闭式基金、单位投资信托净资产规模分别为27.0、7.2、0.、0.万亿美元,占比分别为78%、21%、1%、0.3%,共同基金和ETF的占比合计达到99%。
进一步看,相比于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基金是风险较高、管理难度较大的,因此,如果股票型基金能够占有一个国家主要的基金资产份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国的基金公司管理水平较高、实力较强,基金行业发展成熟。美国的共同基金和ETF主要集中在长期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60%,为主要构成部分,国内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公司股票的基金)占46%的净资产,全球股票基金(大量投资于非美国公司股票的基金)占14%,其次是债券型基金,占比20%,混合基金和其他基金占比6%,短期基金主要是货币市场基金,占比14%,美国的长期基金为其资本市场提供了庞大的资金支持,推动资本市场上涨,资本市场上涨又进一步确保基金收益率,助推基金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相比之下,我国基金主要以货币市场基金这种短期基金为主,截至年末,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占比37%,其次是债券型基金,占比27%;股票型基金占比仅9%,远低于美国基金市场。
1.3美国基金投资者结构分析
美国家庭的共同基金拥有数量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幅增长,并在过去20年里一直保持稳定。年,美国已有45%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持有比例一直比较稳定,至21年,美国共有45.4%,约万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在拥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共同基金的投资中位数为20万美元,共1.亿人拥有共同基金账户。
基金投资者的收入、年龄与社会身份。在投资基金的家庭中,户主年龄中位数为51,家庭收入中位数是10.5万美元,拥有金融资产中位数32万美元,共同基金资产中位数20万美元。70%的基金投资者是已婚人士并且与伴侣同住,57%大学毕业,75%有全职或兼职工作;9%的基金投资者年龄在77岁以上,33%的年龄在57-75岁,属于婴儿潮一代,30%的年龄处于41-56岁,是X世代(占人口30%以上,有强大的购买力)。66%的投资者拥有个人退休账户,84%的人拥有DC退休计划账户。63%的人通过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购买了基金。年龄在41-56岁间的X世代中,持有基金的比例最高,为53%。截至21年底,固定缴款(DC)退休计划和IRA资产在股票、债券和混合共同基金中持有的总金额为12.0万亿美元,占这些类型基金的54%。
据ICI调查,投资者决定购买共同基金时会考虑各种因素。年,89%拥有共同基金的家庭在做出购买决定时考虑了基金的投资目标。90%拥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会评估基金投资的风险水平;90%的家庭回顾了基金的历史表现,87%将基金的表现与指数进行比较,72%参考来自评级服务机构的基金评级,约90%的家庭审查了基金的费用和支出。
年,除了拥有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之外,投资者还从其他途径投资基金。79%的家庭在投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购买,包括注册投资顾问、全面服务经纪人、独立理财规划师、银行和储蓄机构代表、保险代理人和会计师。相比于美国,中国居民的资产更多配置于实物资产,根据《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竞争力》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城镇居民资产配置中80%为实物资产,20%为金融资产,而实物资产中,房产占一半以上;美国居民及非盈利机构金融资产占比常年保持在60%-70%水平,远高于中国。
1.4美国基金公司竞争格局
投资公司是美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过去25年里,由于资产升值、家庭财富增加、美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以雇主为基础的退休制度的演变,该行业从年到年经历了强劲增长,美国基金发起人总数从家逐步增长为家,年前,基金进入数量高于退出数量,随着行业整合兼并,年后,基金发起人进入与退出的数量基本持平,基金发起人规模保持稳定,年为家。
美国基金公司呈现出头部化趋势。过去10年,美国大型基金集团管理的共同基金和ETF资产的集中度有所提高,前5大企业的资产管理比重从年末的35%上升到年末的54%,前10大企业的资产管理比重从46%上升到66%,主要原因是被动型基金产品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在被动基金产品兴盛的时候,资源都向头部集中,排名在11至25位的中游公司市场份额下降,从年的21%下降到年的17%。
目前美国基金市场最大的前五个公司分别是贝莱德基金(BlackRockFunds)、先锋(Vanguard)、富达投资(FidelityInvestments)、道富投资(StateStreetGlobalAdvisors)、摩根大通(JPMorgan)。贝莱德基金是首家突破10万亿资产管理规模上限的投资公司,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现金管理、另类投资及咨询策略等服务领域;先锋致力于管理未来的低佣金业务模式,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