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投标文件
第二卷技术文件
投标人:某设计院有限公司
年8月22日
目录
1对招标项目理解及设计总体思路
1.1对建设项目的理解
1.1.1工程概述
1.1.2对招标项目工作范围及工作目的的理解
1.1.3施工图文件提交时间
1.1.4对招标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
1.2设计总体思路
1.2.1设计原则
1.2.2设计依据
1.2.3旧路概况、旧路病害及设计方案
1.2.3.1旧路概况
1.2.3.2平面设计方案
1.2.3.3纵面设计方案
1.2.3.4路基路面设计方案
1.2.3.5桥梁、涵洞
1.2.3.6交叉
1.2.3.7交通安全设施
1.2.3.8绿化工程
1.2.3.9工程预算
2.对招标项目勘察设计的特点、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措施
2.1勘察设计的特点
2.2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认识
2.3对策措施
2.3.1路面状况评价及病害原因分析、评断
2.3.2原路面病害处理方案
2.3.3路面改造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2.3.4防反射裂缝,加强层间粘结处理措施
2.3.5施工期交通组织设计
3.对前一阶段工作技术结论及技术方案的不同看法及建议
4.勘察设计工作量及计划安排
4.1勘察设计工作量情况
4.2勘察设计工作计划安排
5.勘察设计的质量保证措施、进度保证措施
5.1质量保证措施
5.1.1勘察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5.1.2勘察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5.2进度保证措施
6.后续服务的安排及保证措施
6.1对后续服务的理解
6.1.1后续服务目标
6.1.2后续服务周期
6.1.3后续服务主要工作内容
6.1.4建立后续服务管理组
6.2后续服务的保证措施
7.其他建议
8.附必要的图纸
某路面改造技术建议书
1对招标项目理解及设计总体思路
1.1对建设项目的理解
1.1.1工程概述
某路面改造路线起点位于三岔口村,向西途经某村、某村、某村等村,路线终点位于麻子街村,路线全长约15.km,路线编码为某。
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经初步调查,拟建项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段公路交通量增长迅速,既有道路修建于年,建成通车后至今,未对公路进行过技术状况评定和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仅采取日常小修、局部修补等方式进行养护,目前旧路大部分路面病害严重,主要病害有龟裂、沉陷、坑槽、大面积波浪拥抱和反射裂缝等为主,伴随纵、横裂缝及局部轻微龟裂等轻微病害。不仅难以保证车辆的顺畅通行,也给沿线群众带来了安全隐患和环境影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某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的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消除旧路的行车安全隐患,与周边现有的G某高速、G某线等公路形成高效、便捷的公路网,将直接服务于沿线群众及过往车辆;对进一步完善区域公路网的等级结构、改善区域公路网的良好交通环境、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对带动某县社会经济发展,拓展延安城市发展空间,加速优势资源开发,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对招标项目工作范围及工作目的的理解
项目招标范围为某道路改造工程(勘察设计)1个标段,勘察设计路线总长为15.km,并编制施工图预算。主要工作内容为该项目线路全长15.公里,完全利用桥梁3座。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0米,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修复利用桥涵设计荷载维持原桥涵荷载等级公路-II级,其余技术指标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根据招标文件对主要工作内容的定义,本次招标项目勘察设计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勘察、设计、预算及后续服务四大部分:
(1)勘察: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旧路改造工程相关分项工程的详勘、定测及评定;
(2)设计及预算:在勘察检测及评定的前提下,对各分项工程提出针对性、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向业主提交施工招标所需的图纸、工程量清单、预算文件等;
(3)后续服务:为了更好地配合各参建单位的工作,在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提供后续设计服务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设计代表常驻现场,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处理相关设计变更事宜。
根据招标文件的相关内容,以及对改造工程勘察设计的理解,本次招标项目的重点内容是路面改造(或路面养护方案),达成的工作目的如下:
◆充分掌握既有道路的路面结构、养建史、路面病害、路基病害、桥涵病害、排水设施等病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原则上充分利用现有材料,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造设计方案;
◆针对不同病害路段的特点,结合交通量预测、各专项检测结果、综合路面状况评定、旧路路面结构、养建史等要素,总结既往工程的相关经验和教训,结合高速公路改造设计新技术的发展,对项目关键性技术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技术对策措施;
◆项目的最终目的达到提高路面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公路的规模化效益。
1.1.3施工图文件提交时间
若我单位中标,我们将严格按照计划工期完成勘察设计任务,在合同签订后49天内的时间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并配合施工进行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即:
(1)详勘、定测外业验收:合同签订后20天内的时间完成;
(2)施工图设计文件及预算:详勘、定测外业验收后29天内提交;
(3)施工现场配合服务:时间从项目开工至项目竣工验收。
1.1.4对招标项目所在地区建设条件的认识
1)沿线自然条件
某属某北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东南~西北长,东北~西南窄,洛河由西北向东南纵贯某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米。西部墩梁是某县最高点,海拔米,南部兰家川河床为最低点,海拔米。洛河谷地比较平坦,川面宽~米,约占某县总面积的10%。其余广大区域,黄土梁峁丘陵沟壑交错分布,相对高差在米以下。
2)沿线气象、水文条件
某县属高原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夏短冬长。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7小时,平均日照6.8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天,年降雨量.3毫米。
3)河流、水文特征
某县过境河容水总量3.亿立米,自产水6.万立米。地表水径流总量0.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4.7%;浅层地下水总量0.亿立米,占总降水量的2.3%。通过土壤、植物、水面等途径蒸发,平均蒸发深度毫米,蒸腾水量11.99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92.9%。某水资源总量万立米,其中沟道常流径流0.亿立米,人均占有水量1.立米,亩均占有水量立米。水蕴藏量大,洛河按50%保证率25立方米/秒,以流量计算,可开发量瓦。
4)地震活动及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1-)划分,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1.2设计总体思路
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及相关规范,并充分利用旧路及构造物、绿化、交通设施,确保路基边坡稳定,路基防护安全可靠,排水设施完善,路面结构合理、方便施工,整体设计经济合理。总体而言,结合近年来道路改造项目勘察设计的经验,遵循从检测(调查)一评估一诊断一处治的流程,项目组也分别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路线。
图2总体设计思路
1.2.1设计原则
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及相关规范,并充分利用旧路及构造物、绿化、交通设施,路线平面尽量维持原状,纵断面在充分照顾旧路和满足补强要求厚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技术指标。确保路基边坡稳定,路基防护安全可靠,排水设施完善,路面结构合理、方便施工,整体设计经济合理。
1.2.2设计依据
l《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
l《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
l《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J-);
l《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J-);
l《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J-);
l《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JH11-4);
l《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
l《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
l《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
l《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l《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
l《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4);
l《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
l项目现场调查资料、其它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等;
1.2.3旧路概况、旧路病害及设计方案
1.2.3.1旧路概况
既有公路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60km/h,全线路基宽度采用10.0m,路面宽度9.4m,两侧各设0.30mC25混凝土路边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经初步调查,既有道路路基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路段有路基沉陷现象。旧路沿线大部分路段路面病害严重,主要表现为大面积波浪拥包和沉陷、坑槽、龟裂、反射裂缝等病害,其余路段病害主要表现为纵、横裂缝,局部轻微龟裂等。
旧路路面结构如下:
面层:5cmAC-16沥青混凝土
下封层:1cm热沥青同步碎石
基层:20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石灰水泥稳定砂砾
1.2.3.2平面设计方案
经初步调查,拟建项目为沿溪线,旧路的平、总技术指标良好,原有道路边坡稳定,平面设计可拟合旧路现有线位,对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中二级公路60km/h的要求时,进行完全拟合利用;对旧路平面线形技术指标不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中二级公路60km/h的要求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
1.2.3.3纵面设计方案
经初步调查,原有道路纵坡技术指标良好,且原有道路周边不受路面结构抬高的高差影响,纵断面设计时在拟合原有道路的纵坡后根据路面结构方案可调坡处理。
1.2.3.4路基路面设计方案
1)路基横断面布置
(1)路基设计原则
根据本项目地形复杂、工程量大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采取经济有效的路基防护和排水工程,防止或减缓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造成的危害,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2)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宽度采用10.0m。在路基宽度变化处设置路基宽度渐变段,以衔接顺适。路基标准横断面10.0m=1.5m(路肩)+2×3.5m(行车道)+1.5m(路肩)。
(3)路拱横坡
行车道、路肩采用2%的路拱横坡。
(4)路基设计标高
路基设计标高为中线处路面顶面标高。
(5)路基超高、加宽设计
路基超高和加宽分别采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规定的超高和加宽值。超高方式以路中线作为旋转轴,最大超高横坡取6%,超高渐变率为:1/,全线采用三类加宽,路基加宽方式采用曲线内侧加宽,线性过渡。
(6)公路用地界
基本按现有的公路用地界线,在填方坡脚(或坡脚排水沟外边缘)、挖方坡顶(或坡顶截水沟外边缘)外侧2.0米以内为公路用地范围。
2)路基设计方案
(1)路基边坡
填方路基:本项目边坡高度均H≤8m,采用直线形边坡,坡率均采用1:1.5。
挖方路基:本项目均为土质边坡路段,且沿线挖方路段很少,边坡高度H≤10m,建议采用直线形边坡,边坡坡率采用1:1,刷坡后对坡面进行植草防护。
(2)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经初步调查,沿线路基防护基本良好,基本能满足使用要求。挡土墙顶宽度大于50cm时(设置安全设施时大于cm),侵入路面部分的墙体设置企口以利路面施工。路基防护部分本次初拟方案以修复利用为主要措施。
(3)路基沉陷
经初步调查,全线共3处路基沉陷,见图3。
处置措施:路面出现较大范围的不均匀下沉时,本次初拟方案对两端衔接部位各20m范围内分层、分台阶铣刨沥青面层,挖除破损路面基层、底基层及松散路床,对旧路底基层顶以下60cm采用天然砂砾分层碾压换填至旧路底基层顶面,然后利用挖除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和旧路面层,现场掺入5.0%(体积比)的水泥充分拌合后作为基层,进行压实铺筑,然后铺筑路面。同时疏通路侧边沟或新建边沟,并完善该路段的排水设施系统。
图3路基沉陷
3、路面设计方案
经对本项目的理解,路面改造设计方案为本项目的重点,为本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因此在路面改造设计时,需充分结合交通量预测、路面病害及其分布情况、各专项检测结果、各项评定、旧路路面结构、各类病害成因分析等要素进行综合研判,对路面关键性技术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技术对策措施。
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规定:公路技术状况包含路面、路基、桥隧构造物和沿线设施四部分内容。其中,路面技术状况指数包含路面损坏、路面行驶质量、车辙、跳车、磨耗、抗滑性能和结构强度七项技术内容,路面结构强度(PSSI)为抽样检测指标,单独计算与评定,评定范围根据路面养护需要自行确定。本项目为二级公路,其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内容包括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两项,路面结构强度(PSSI)为抽样检测。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及《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9)对其进行设计。
若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制定本招标项目的总体工作技术路线,如图4所示。
本次路面状况检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路面破损状况调查、路面平整度检测、路面车辙检测、路面结构承载能力检测、路面厚度与结构层完整性检测、路面结构综合性能检测、土基强度检测等。具体见下表1所示。
图4本项目路面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图
表1路面总体检测内容及方案
经初步调查,原有道路路基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路段有路基沉陷现象。旧路沿线大部分路面病害严重,局部路段存在严重结构性破坏、结构承载力不足,主要病害有龟裂、沉陷、坑槽、大面积波浪拥抱和反射裂缝等,其余路段存在纵、横裂缝及局部轻微龟裂等病害。详见图5。
旧路路面结构:面层:5cmAC-16沥青混凝土+下封层:1cm热沥青同步碎石+基层:20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石灰水泥稳定砂砾。
坑槽拥包
龟裂车辙
纵向裂缝位移
图5路面病害图
初步处置方案:根据本项目的调查数据及《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中养护需求分析规定,对存在严重结构性破坏、结构层承载力不足的路段,应考虑进行彻底的结构性修复及补强措设计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同时考虑到路面使用远超设计年限、病害严重且病害分布范围大,因此,本次初拟方案初步拟定的路面结构方案为:对旧路采取路面结构补强处理为主,单点病害处理为辅的综合养护措施。本项目初步拟定的路面结构方案如下:
Ⅰ型(适用于路面病害多且连续的路段):
u上面层:4cmAC-13(SBS)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u透层:乳化沥青
u下面层:5cm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u封层: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
u基层:20cm5%水泥稳定砂砾
u底基层:25cm5%就地冷再生(掺入5.0%(体积比)的水泥,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0MPa)
Ⅱ型(适用于路面病害较少且分散的路段):
u上面层:4cmAC-13(SBS)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u透层:乳化沥青
u下面层:5cm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u封层: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
u基层:20cm5%水泥稳定砂砾
u旧路点病害处理
4.路基排水设计方案
全线调查范围为沿溪线,靠山体部分均设置有边沟,型式主要为矩形或梯形,边沟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现状边沟大部分存在砂浆脱落、损坏,淤塞严重等病害,部分段落边沟淤积排水不畅现象严重。局部路段边沟状况较好。局部路段有积水,需新增边沟,详见图6。
图6路基排水病害图
处置措施: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数据显示,路基大部分采用了集中排水设施,主要有边沟等,路面采用散排形式。本次初拟方案对于破损严重的边沟进行拆除重建;对边沟砂浆脱落的进行修复利用;对堵塞的边沟予以清淤利用;对需增加或新建边沟的路段,新增边沟。
1.2.3.5桥梁、涵洞
经初步调查,全线桥梁共有3座,桥梁总长为87.5m。全线共有涵洞33道,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2道,拱涵11道。
1.桥梁设计方案
桥梁状况的发展取决于桥梁结构建设初期的状况以及目前的技术状况,桥梁病害对结构的影响可分为三类:
(1)承载能力不足造成的病害,例如:桥梁下挠、预应力混凝土梁底板横向开裂、钢筋混凝土桥梁底板裂缝超过规范限值等;
(2)影响结构耐久性的病害,例如:破损露筋、收缩裂缝以及未超限裂缝等;
(3)影响行车舒适性的病害,这类病害主要以桥面系病害为主,另外,预应力梁桥反拱等也会对行车舒适性造成较大影响。
桥梁养护设计总体思路仍然遵循了同路面养护设计基本类似的技术路线,先通过检测对桥梁的状况进行评定,在我单位完成的大量桥梁检测和改造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分层次的处理和设计建议,以供后期处理参考。总体技术路线详见图7。
图7本项目桥梁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图
经初步调查,全线3座桥梁修建于年,经初步调查及结合相关部门日常养护管理资料,依据《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进行综合评价,原桥面铺装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桥梁主要结构现状完好目前桥梁主体结构完好,详见表2。
表2桥梁一览表
1)叶家庄桥:桥梁全长21.5m,桥面全宽9.5m=净8.5m+2×0.5m(防撞护栏)。上部结构为实腹式圬工拱;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经过调查,桥梁主体结构完好,主要病害为:①桥下河道有堵塞现象,②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老化、破损、裂缝等病害。
初步处置方案:①疏导桥下河槽,②铣刨原有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后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③对损坏的伸缩缝进行更换。
2)碱沟桥:桥梁全长32.0m,桥面全宽9.5m=净8.5m+2×0.5m(防撞护栏)。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经过调查,桥梁主体结构完好,主要病害表现为:①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有老化、破损、裂缝等病害,②伸缩缝橡胶条老化,堵塞严重,③桥下河道有堵塞现象。
初步处置方案:①铣刨原有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后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②疏导桥下河槽,③对损坏的伸缩缝进行更换。
3)高桥沟桥:桥梁全长34.0m,桥面全宽9.5m=净8.5m+2×0.5m(防撞护栏)。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经过调查,桥梁主体结构完好,主要病害表现为:①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老化、破损、裂缝等病害,②伸缩缝橡胶条老化,堵塞严重,③大桩号侧桥头路基沉陷,桥头跳车明显,④桥下河道有堵塞现象。
初步处置方案:①铣刨原有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后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②疏导桥下河槽,③对损坏的伸缩缝进行更换,④对桥头路基沉陷进行处理。
2.涵洞设置概况
调查查范围内原有旧涵33道,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2道,拱涵11道。原有旧涵洞身结构完好,洞身(拱圈)无裂缝。局部涵洞进出口存在轻微破损或坍塌现象,涵身或进、出口有淤泥堵塞,其余各部位结构完好,清淤修复后满足本项目使用要求。本次初拟方案共修复利用涵洞19道、完全利用涵洞14道。
初步处置方案:①对涵洞的进出口淤积处,进行疏通清淤予以处理;②对涵洞进出口浆砌结构破损的部位,采取M10浆砌片石进行修复;③对渗水、砂浆脱落的部位,采取M10砂浆进行修补或勾缝处理。
1.2.3.6交叉
经初步调查,沿线共有15处平面交叉,其中4处与等级公路交叉,其余被交路均为已硬化的通村路、入户路。被交路路面结构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砖铺路面、砂石、土路等路面形式。沿线共有1处立体交叉,下穿西延铁路桥,净空高度为6.2m。
初步处置方案:本次初拟方案拟对已硬化的被交路顺接标高后进行利用。对旧路路面为砂石路或土路的被交路路面进行硬化顺接,保证被交路与主线顺接长度不小于10m,路面结构为:5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同步碎石撒铺下封层+2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处立体交叉满足净空要求,本次初拟方案完全利用。
1.2.3.7交通安全设施
经初步调查,沿线交通安全设施存在如下问题:
⑴标志、标线
交通标志牌沿线设置较为齐全,但大部分标志牌安装位置等不满足规范。标线主要存在磨损缺失严重的问题。
⑵护栏
①波形梁护栏
既有道路路侧波形梁护栏主要为Gr-B-4E,不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要求。
②示警墩
既有道路示警墩高70cm,宽40cm,加铺路面后不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要求。
⑶其他沿线设施
①旧路沿线的里程碑、百米桩缺失或损坏较多。
②旧路沿线交叉路口大部分未设置道口标柱。
初步处置方案:针对本项目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存在的问题,本次初拟方案采取如下措施:
1.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标志牌进行更换。
2.重新施划旧路标线,标线内容为对向车道分隔黄色虚线及车行道边缘白色实线。车行道边缘白色实线线宽15cm,对向车道分隔黄色虚线长4m,间隔6m,线宽15cm;对全线交叉路口及村庄两侧加设振荡减速标线。
3.护栏
①波形梁护栏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波形梁护栏进行更换,对路侧护栏缺失的路段补充波形梁护栏,采用Gr-A-4E型波形梁护栏。
②示警墩
对加铺路面后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示警墩,更换为Gr-A-4E型波形梁护栏。
4.新增平交路口的道口标柱。
5.本次初拟方案对缺失或损坏的里程碑、百米桩进行补栽或更换。
1.2.3.8绿化工程
经初步调查,既有道路两侧的绿化比较齐全,两侧景观绿化效果较好,本次初拟方案进行利用,同时需要加强日常的养护工作。
1.2.3.9工程预算
拟建项目的工程预算部分编制主要依据如下:
1.某省交通厅某交发[]40号文“关于印发《某省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办法》、《某省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及《某省公路养护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的通知”。
2.交通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7)。
3.某省交通运输厅某交函[]号文“关于全省公路养护工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预算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
4.某省交通运输厅某交函[]号文“关于执行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营业税改增值税计价依据调整方案》的通知”。
5.某省交通运输造价事务中心出版的最新《某公路造价》。
7.有关政策及经济法规。
2.对招标项目勘察设计的特点、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措施
2.1勘察设计的特点
从目前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来看,招标项目具有如下突出现状:
(1)道路状况较差,病害主要以波浪拥包、沉陷、坑槽、龟裂和反射裂缝等为主。
(2)项目地处区域经济发展要塞,地理位置重要,其建设对于提升对外形象尤为重要,对周围区域发展规划等影响较大;
(3)项目路交通量较大,且施工期间必须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4)本次改造工程主要为路面改造及附属配套养护。
由上述招标项目的现状,确定本次勘察设计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路面、桥涵的综合检测评估和准确的病害成因分析是路面改造方案确定的前提;
路面工程改造方案及桥涵构造物改造方案的确定是本项目的关键;
原路面病害处理方案、层间粘结方案以及路面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与确定是本项目的难点;
加强施工期交通组织管理、保障交通畅通安全至关重要。
2.2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认识
根据对本项目的整体认识,结合近年来道路改造的勘察设计经验,我单位认为本项目关键技术问题如下:
★如何深入准确、全面科学的评价路面状况,准确分析把握路面病害成因、发生层位、严重程度等
★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构造物和原材料、原路面病害处理层位、处理方案
★路面改造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如何防止反射裂缝,加强层间粘结处理措施
★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2.3对策措施
2.3.1路面状况评价及病害原因分析、评断
(1)点面结合,针对性检测,表里结合,深层次评价
为全面科学进行路面状况评估,在检测之前应制定针对性、全面的检测方案,优先采用新型快速无损路面检测设备,重点是旧路弯沉检测、旧路取芯、路面破损状况、路面承载能力、行驶质量、抗滑性能等状况检测评估。
本次检测拟在现行规范要求的相关检测指标基础上,将采用先进的路面雷达(GPR)进行连续测试,得到面层松散率、基层松散率、面层-基层层间剥落率等指标,结合弯沉测试结果、模量反算结果、取芯状况,综合判断通车几年后结构层完整性状况,以便更为准确的把握路面状况。
(2)多指标全方面评价与多年度历史变化相结合综合评价路面状况
项目组将组织人员对路面破损状况进行现场全面调查,统计破损率及路况指数PCI。通过病害表面特征、周围环境状况、后续的取芯芯样状况,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积累,综合判断病害成因。
同时,在国内多条旧路改造中的实践经验表明,以路面综合破损率PCI为依据的路况指数难以充分反映路面不同病害的信息,亦不能由此对路面破损状况做出合理评判。现有的国家规范体系对于路面状况评估偏宽松,往往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病害特征,增加单项病害指标,以便对路面破损状态做出全面评价。本部分将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引入了横向裂缝间距(TCS)和横向裂缝贯穿度(TWR)来评价横向裂缝的严重程度;引入纵向裂缝贯穿度(LLR)来评价纵向裂缝的严重程度;引入裂缝度(CD)来整体评价裂缝类病害的严重程度;引入修补面积率(MAR)来评价修补的严重程度,以期对路面状况进行深入统计分析。
(3)深入的交通量调查调查与分析
项目组将采取沿线互通交通资料调研及现场设置交通调查点调查的方法了解路段内交通量大小、交通组成、超载情况等,并结合调查情况对收集的交通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正确认识交通量与本路段病害形成的关系。
在对路面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需要掌握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判断其发生层位、严重程度,为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将结合我单位完成的沥青路面材料、设计、施工方面的丰富研究成果,综合进行病害原因分析以及发生层位、严重程度判断。
本次路面病害原因分析及路面病害发生层位、严重程度判断拟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1)通过分析收集原设计资料及交通量调查情况,分析原路面结构设计与现有状况的差别、是否合理;通过排水状况调查,分析路面排水状况及存在问题;
(2)通过现场取芯及开槽锯缝分析病害发生层位、结构层厚度、各层之间粘结情况、桥面粘结情况、病害发展趋势及初步原因;
(3)通过室内试验及施工记录,分析芯样压实度情况;通过抽提试验,验证混合料级配与设计级配是否存在偏离;通过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分析混合料整体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通过集料相关性能试验及施工记录,验证原材料性能;通过施工记录,分析其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质量。
通过路面雷达测试数据,分析路面施工厚度、层间粘结情况。
图10路面病害原因分析流程
在深入分析路面病害成因及其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点,综合考虑交通量、路面结构、材料特性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2.3.2原路面病害处理方案
原路面病害处理是保证加铺后路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原路面病害处理应针对病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层位以及严重程度,尽可能的处理彻底。
(1)沥青路面基层处理方案
基层作为沥青路面的主要承重层,项目组将综合参考路面的各项检测数据和路面调查资料,采用基层段落划分的方法对基层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基层处理方案,段落划分的依据如下:
①根据FWD的检测数据,以m为单位,以基层松散率Ki和弯沉Li作为划分基层维修段落的依据;
②现场勘察调整、筛选。根据上述的划分原则,对基层的维修段落进行了初步划分,并根据路面实际破损状况进行具体的基层维修段落划分。
(2)沥青面层维修处理方案
沥青路面主要病害有裂缝、沉陷、坑槽、车辙、拥包等,项目改造时,考虑到本路段的现有路面状况及其本身的特殊性,根据病害产生的原因、层位及其严重程度,分单点和连续病害采用以下针对性处理方案:
①对于原沥青路面行车道面层进行铣刨重铺处理;对下面层视情况进行处理,如有大面积连续病害,则同样进行铣刨重铺处理,否则局部处理换填。
②对于原沥青路面超车道路面状况较好则采用尽量保留利用的原则,仅对面层(5cm)进行铣刨处理;其余结构层视情况进行逐层处理。
③铣刨后,对于基层软弱引起的路面病害,应对软弱基层进行换填处理。
④对于部分路段,根据情况亦可考虑原路面局部单点病害处理后进行加铺罩面。
2.3.3路面改造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根据我单位多年的路面改造设计经验,确定招标项目改造工程路面改造方案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加铺层材料比选、路面加铺方案设计。主要遵循原则如下:
(1)病害针对性原则;
(2)病害尽可能处理彻底原则;
(3)设计方案经济可行原则;
(4)动态设计原则;
(5)施工期交通组织原则。
招标项目主要为对原路面进行维修,考虑到招标项目现状交通量大,且温差大、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等气候特点,改造工程对材料的高温性能、抗滑能力以及抗反射裂缝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结合以往的改造经验,本次面层材料推荐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以确保路面结构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上面层具有足够的抗滑性能、尽可能小的渗透性、较强的抗车辙能力等。改造方案详见路面设计方案。
2.3.4防反射裂缝,加强层间粘结处理措施
目前路面病害裂缝类为主要类型之一,如何防止原路面裂缝病害在加铺罩面后向上反射产生新的开裂,加强层间粘结效果是本次方案设计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结合国内外的工程经验,总结反射裂缝防治措施主要有采用SBS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热沥青、增加沥青加铺层厚度等措施。
①SBS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沥青结合料的流动性仍很好,由于流体沥青的表面张力,使热沥青沿石料表面向上爬升,保证了沥青与石料有足够的结合强度。具有延缓或减少基层开裂引起的沥青面层反射裂缝。本材料在广东开阳高速公路改造工程中应用。
②增加沥青加铺层厚:增加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可以减少旧面层的温度变化,降低加铺层底面拉应力,增加路面结构的弯曲刚度,降低原裂缝处的弯沉量和弯沉差,减少加铺层的剪切应力。
结合本次工程造价,综合上述比选,SBS改性沥青碎石封层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有效防止反射裂缝,加强层间粘结作用力,且施工成熟,故本次招标项目推荐采用SBS改性沥青碎石封层。同时,本次对于铣刨重铺的沥青混合料之间建议设置乳化沥青粘层油已加强层与层之间的粘结作用力,保证面层混合料的完整性。
2.3.5施工期交通组织设计
根据“不中断交通”的原则,为保证施工质量及进度,招标项目拟采取施工期间分幅单向通行,局部路段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为保证施工安全,需做好现场安全标志的摆放工作,同时禁止在雨、雾等不良天气施工。具体措施如下:
(1)施工期车辆部分分流
工程开工前可向政府申请,并通过宣传,将部分的车辆引导分流,减小施工期间的交通压力。为避免因车流量大而造成封路、避免事故发生,建议施工期间10t以上的车辆一律禁止驶入施工区域,可绕行。
(2)施工期封闭交通组织方式
根据处治路段分布情况及与病害处理情况协调配合情况决定采取全封闭施工、半封闭施工、半幅全封闭施工交通管制方案的哪一种或几种。
考虑招标项目交通流量较大,施工期间单一的交通组织方案不能保证整体的交通顺畅,因此施工期交通组织综合以上方式,进行分流和封闭相结合的组织方案,确保施工期交通组织的安全、有序、高效。
为防止施工期间由于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处于不稳定状态,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交通堵塞,必须结合交通管制工作的需要,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以及时排除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交通堵塞。应急处置的响应及流程图见图11。
3.对前一阶段工作技术结论及技术方案的不同看法及建议
主要是交通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在下一阶段进行论证和复核。
图11应急处置的响应及流程图
4.勘察设计工作量及计划安排
4.1勘察设计工作量情况
本次勘察设计主要工作内容为道路改造维修施工图及预算,具体包括现有路面、桥涵构造物的检测与调查及评定、提出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包括预算文件的编制)、施工图招标技术规范、工程量清单以及后续服务等工作。勘察设计工作方案如下图12所示。
图12勘察设计工作方案
根据前期进行的资料收集,遵照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程及外业验收鉴定书和专家意见,编制勘察设计文件。工作内容及计划工作量见表3。
表3工作内容及计划工作量
4.2勘察设计工作计划安排
1)建立工作小组
根据项目的工作量、内容、范围、技术难度、时间要求等建立勘察设计项目专业小组,为使各专业组协调工作,保证工程勘察设计成果的总体质量,一般应由总负责统筹协调。
2)制定工作计划
如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将在签订合同后按如下时间安排,在建设单位要求的文件交付日期前,保质保量的完成勘察设计文件的交付。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范围、重点、深度、进度安排、人员配置、费用预算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大纲,并与委托单位交换意见,工作计划及安排见表4。
表4工作计划及安排
某路面改造勘察设计工作周期为49天。
3)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各专业组根据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大纲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包括:向社会调查,向行业主管部门调查,向项目所在地区调查,向项目涉及的有关企业、单位调查,收集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各方面所必需的信息资料和数据。
4)方案设计与优选
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还需提出备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优化,构建项目的整体推荐方案。
5)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
①根据建设单位对各阶段项目的要求,迅速成立项目组,指定项目负责人;
②编制勘察设计文件指导书,下达给项目组各专业;
③项目文件编制过程中,各专业项目协调完成,完成项目文件的编制、复核和审核、修改、签订和出版;
④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完成勘察设计文件的评审工作;
⑤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修改完成勘察设计文件,交付建设单位。
5.勘察设计的质量保证措施、进度保证措施
5.1质量保证措施
5.1.1勘察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我公司以创造“高质量工程”为目标,严格把控质量,根据我公司管理体系,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难点、重点,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力争把本项目建成样板工程、示范工程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
5.1.2勘察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勘察设计文件质量是保证工程总质量的前提,我公司一贯重视勘察设计产品的质量,“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诚信务实、开拓创新”是我公司的质量方针。如果我公司中标,我们将坚持在勘察设计全过程中抓好“事先指导、中间检查、事后评价与处置”三个环节,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我们将通过以下措施,保证勘察设计文件质量:
1)为保证勘察设计文件质量,我公司将投入有多年勘察设计经验的相关专业项目设计人员担当项目负责人(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各专业的分项负责人(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
2)各专业组内和专业组之间按照“三工序”运作,即检验上一道工序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确保本道工序的质量;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如上道工序有变化,应及时通知下道工序,并提供资料,下道工序接受资料后,应认真检查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充分吸收其他单位的优点和经验,高度重视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在设计细节上,充分体现我公司在设计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优化设计成果,体现我公司的设计特色。
4)公司审查小组在满足国家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建设单位的要求,统一规定全线的设计标准,强调设计要点。
5)公司审查小组负责设计的技术协调和质量控制,对外部提供资料(包括地质、环保等资料)进行评审,确保输入资料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准确性。
6)做好关键工程项目的技术论证和方案评审工作。在设计阶段中间,由公司审查小组以会议形式,对重大复杂的设计方案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决定,实时进行设计内部评审。
7)勘察设计文件在完成输出前,严格遵守“校审制度”,即自校、复核、项目组审、公司审查。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审核、汇总出版阶段,通过专业组复核、项目组审核、公司级审定的方法,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勘察设计文件产品的质量。
8)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监督各设计阶段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项目负责人抓具体落实。
9)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对勘察设计质量和过程管理实施跟踪检查。
10)在勘察设计过程中提高环保意识,注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努力做好环境保护设计工作,为整条路线增加景观效果。
11)进行多方案比选和优化设计,设计出行车舒适、环境优美且经济实用的优秀产品;确保设计概算、预算的准确性,便于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
12)高度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并在设计中坚决予以执行。
5.2进度保证措施
(1)项目组内部明确分工,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加班加点保证工作时间。
(2)技术质量部、审查组、项目负责人定期监督检查项目总计划、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大纲的执行情况,一旦在某一环节不能按时完成,将及时调集力量加以弥补,保留有关检查记录。
(3)不定期进行技术协调、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将监督采取措施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4)加强与业主沟通,按业主要求及时修正进度计划。
6.后续服务的安排及保证措施
6.1对后续服务的理解
后续服务是整个勘察设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质量目标的重要环节。若中标,我单位将在按时保质完成设计的同时,积极配合业主做好相关的后续服务,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服务及时、高效、周到、热情。
6.1.1后续服务目标
我公司郑重承诺将始终坚持“积极主动、热情服务;及时处理、严谨认真;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后续服务方针,提供优质的勘察设计后续服务。
6.1.2后续服务周期
后续服务时间为从合同签订之日至项目竣工验收之日。
6.1.3后续服务主要工作内容
(1)积极按时保证完成业主交办的各项设计后服务工作;
(2)做好审查前的准备工作,积极主动接受业主安排的各级咨询审查,对审查意见充分认真研究,并以书面形式在业主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给予答复和完善修改设计;
(3)做好设计衔接和开工准备工作,做好业主利用有关文件进行项目建设招标等工作的配合和图纸提供、技术交底、施工配合工作;
(4)负责施工、监理招标的标前会和现场考察的工程介绍工作;
(5)工程实施期间做好设计交底、派驻现场设计代表、设计变更及变更后及时调整工程量清单等工作;
(6)配合业主做好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等矛盾的协调和解释处理工作;
(7)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当好业主的参谋。
6.1.4建立后续服务管理组
结合本项目特点,以创造高质量工程为目标,成立勘察设计工作组的后勤服务管理。
6.2后续服务的保证措施
(1)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中,我单位将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的责任和义务。
(2)由院道路工程研究所直接主管、由参加项目的各专业主要设计人员组成项目后续服务小组,全面负责配合项目的实施。
(3)若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复杂问题或重大变更时,组织以专业副总工程师为首、主任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题服务小组赴现场进行处理。
7.其他建议
如何控制和降低项目工程造价,是本项目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议施工期间成立专门的改造工程项目办,不同于日常养护管理,具体包括工程技术部、交通安全部、综合协调部、财务室等。
(2)建议重视施工期间的安全组织,确保改造工程实施期间无安全责任事故。
(3)建议对于施工单位的选择严格把关,保证其施工装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管理手段先进,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4)建议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从原材料的招标采购到材料检测试验、验收、接收、保管全过程控制原材料质量。要求加强主要原材料检测频率,不合格材料严禁入场,保证工程质量。
8.附必要的图纸
注:文中图片部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