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普华永道
洞见资本研究院整理编辑
导语在“募投管退”全流程中,投后管理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事实上,它扮演了重要的“中场”和“后卫”角色。投资不是1+1=2的生意。通常一轮融资,不管你融到多少钱,基本上都会在一两年内消耗掉,好的投后管理比拿融资更有战略价值。
今天这篇文章就通过对投后管理模式的分析,和投资者探讨如何用好投后管理这一重要“武器”。
来源/普华永道《投后管理的崛起和发展逻辑》
1
投后管理的三种模式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总结为三种主要的投后管理模式:
1、投前投后一体化
2、专业化投后
3、外部专业化投后
1投前投后一体化
即“投资经理负责制”。特点是,投资项目负责人既负责投前尽调、投中交易,也负责投后的持续跟踪和价值提升。这种模式通常被中小型股权投资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所采用。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投资经理对项目充分了解,能够进行有针对性地持续跟踪和改进,同时由于与项目负责人的绩效直接挂钩,对项目团队的投后工作有一定激励性。
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随着管理项目数量增长,投后工作只能停留在基础的回访和财报收集上,难以提供更深入的建议和管理提升支持。
2
专业化投后
也即“投后负责制”。为了应对第一种模式带来的投后工作的缺失,投资机构开始成立独立的投后管理团队,独立负责投后事务。
这些事务不仅包括资源对接、定期回访,还包括深入洞察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制定详细计划及参与企业运营。
专业化投后管理的优势在于:投后团队能独立并持续地专注于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升企业价值。但也面临着绩效评估的界定问题:企业价值的提升,是投前投的好,还是投后持续提升其管理质量的结果?
3
外部专业化
前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十分明显。但随着一家基金从垂直领域走向多元化组合,不同行业的受资企业面临不同类型的战略、业务和管理问题,因此内部投后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面临巨大挑战。
部分投资机构逐渐探索出一种新的外部专业化模式,即将投后管理的部分工作,尤其是管理提升任务交给外部咨询公司,或者将投后团队分离,独立成立管理咨询公司,使其在绩效考核、费用核算与投资组合脱钩,转而向受资企业收费,从而形成新的合作模式。
此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一种模式中人手和专业度的问题,也摒弃了第二种模式中投后团队与投资团队绩效考核冲突的问题,可视作相对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三种模式的比拼各有胜负,其适应的机构类型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而选择采取哪种模式的核心是平衡投后管理过程中的责权利。
2
投后管理四大领域的梳理和建设
投后管理需要注意的四大领域包括:
1、投后管理流程
2、风险管理
3、绩效体系
4、指标体系
1
投后管理流程
投后管理流程是将运营模式落地的重要抓手。在思考投后管理流程时,需要考虑三个重要议题:
需不需要投后管理流程?
需要什么方式运作的投后管理流程?
如何根据不同的项目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
投后管理不是简单的收集报表,任由受资企业自由发展,投资机构不仅要在方向和目标上把关,还要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