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药』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栏目,专为读者定制解决人生疑难杂症的文化药方。每周,我们会选取读者提供的“病情”,针对一种“病症”推荐适用的书籍、影视、音乐、文艺活动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想寻医问药吗?欢迎进入“读药信箱”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难杂症。
本期读药,我们想与大家聊聊“转行”。
不久前,一位读者来信告诉我们,Ta刚刚经历了失业、再就业、转行,对这一系列工作上的变动深感不安。其中的很多迷茫与困惑,或许你也曾有过:
浮游生物:失业快半年,工作方向从一开始的坚定,到后续的迷茫,再到现在犹豫不决。今天刚面试了一个新工作,意向不错,可是和想要的工作方向几乎完全不同,可以看作是转行。其实当初投这份简历,也是误以为它不会太复杂,可以让自己谋生,然后想在这段时间提升原来工作方向的技能,等到有机会再冲回去。可是面试完发现,每份工作都需要投入。另外,也无法向自己、向家人交代突然的临时转行。非常疑惑,痛苦窘迫的日子有结束的一天吗?哪怕只是暂休。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在步入职场之初就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多数人最终只找到了一份可以胜任的工作,而真正上手后,又有不少人发现,具体的工作内容与想象中并不相符。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份工作真的适合我吗?是应该继续干下去,还是跳槽?如果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该怎么办?
在近日出版的《工作漂流》一书中,作者稻泉连记录了8位日本年轻人的职场故事。他们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第一批从业者,身处“就业冰河期”。在稻泉连采访的几年间,这批“迷惘的一代”正在职场中漂流不定,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中村友香子就是其中之一。从一心渴望从事出版工作,到最终进入完全陌生的食品业并成为一名管理者,她的转向之路历经曲折,逐渐改变了她对“工作”一词的理解。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书中选取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工作漂流》[日]稻泉连著窦心浩/谭婉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07《到底什么才是我“可以胜任的工作”》
文
稻泉连译
窦心浩谭婉心
在大约六年前的年4月,故意落下了一个未修的学分而未能按时毕业的中村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待业者。她在两个地方来回奔波,一家是连锁副食品店,一家有关ADSL连接技术的体验支持中心,过着同时打两份工的日子。
她把重心放在了从大二就开始去做兼职的那家连锁副食品店。这时她就很少站在店铺前做迎来送往的门面活儿了,而是在店里做起了正式员工的辅助性工作。有时店里连一个正式员工也没有,在很多日子里,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他们这种经验丰富的非正式员工完成的。
过了正午前后客流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段,她一般在下午3点进店,晚上在打烊、关闭结账通道后还要一直待到11点、12点,这期间要为第二天的营业做准备。
“在我那时候,一般在1月和2月向大型出版社投递简历,3月接受面试,4月等待内定录取通知,所以到了4月就稍稍有些坐立不安了。大型出版社的面试进程都已经结束后,其他出版社的面试却还没开始。一时间觉得和宣传有关的工作好像也不错,但之前对其他行业也并没什么研究,于是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想去出版社工作,参加出书的策划与实行——原本就抱着这种信念去东京上大学的中村,同时也是一名校外“就业活动兴趣小组”的成员。在这个小组中,他们一起编写简历、撰写小论文,然后再交互传阅点评。或以“周刊杂志”或“女性杂志”为主题对象,组员们一起讨论杂志主体的特征、受众群体以及做广告的倾向。有时还会请来供职于媒体行业的前辈做讲座,接下来还要请前辈们帮忙看看简历制作是否恰当,以及还需要怎样的改进。成员们在相互比照求职信中,互相指出对方的亮点和缺点,渐渐变得熟识起来,中村在大学四年的后半段时间里,和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但是,一说到找工作,所想到的目标对象就是出版社,也时常与小组成员们一起为求职活动做着准备,但不能说这带来的影响就一定是正面的。
本来去应聘的就是实际聘用人数比较少的出版社,一时间,去参加入职考试的小组伙伴们都接连宣告失败了,于是周围开始出现很多跟她一样工作悬而未决想要延迟毕业的“难友”。因此,在她心里滋生出了一种“不是我一个人”的安心感和连带感,也许就在此时,她错过了向其他行业其他职业转向的机会。
“周围‘放弃挣扎’的人有很多。因为并不知道有利于求职者找工作的黄金期是什么样子的,在工作迟迟没能敲定的状态下,就会直接认为‘啊,原来这就是找工作的现实’。怀着满腔热情想要好好拼上一把,但从结果来看又根本无济于事。内心里消极放弃的声音逐渐占据了上风——随便怎么样吧。”
大学毕业后的这半年,中村继续在连锁副食品店干着兼职。现在店内的运营基本上全部交由她负责,一切对于她来说是如此得心应手,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她越发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了。商品进货的工作充满乐趣,教导新人实习生的角色也让她获得了满满成就感。甚至有时总公司还会就新菜单的开发征询她的意见,这时候她就会和东京都内以计时工身份工作的老店员们一起,讨论调料的合理搭配、简易的包装方式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参与讨论的正式员工们也十分平易近人,整个会场气氛出奇地和谐友好。
她也想过,就这样顺势成为体制内的正式员工或许也不错。帮衬店长的辅助性工作做久了,她甚至觉得,执着于出版社工作的那个自己正在逐渐远去。虽然晚是晚了点,但她开始意识到这份工作所具备的优势,再加上大学也已经毕了业,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再考虑去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行业工作恐怕更不现实。
出版社没指望了,接下来就涉足食品行业吧——
但如今她总结出,这种考虑本身也许就潜藏着观念错位的苗头。
“虽然那两年找工作失败了,但我相信,在兼职中所收获的工作经验能让我自信地迎接面试。把从前积累的这些经验应用到新工作中就行了,要说的话,我当时还想成为店长呢,当了店长的话,店内的大小事务都能交给我全权负责。”
但是,当时她没能注意到的是,这种对“想做的事,喜欢的工作”坚持到底的心情,与在出版社碰壁的理由其实是重合的。
“脑袋里只想着‘行业种类’,缺乏对‘工作方式’应有的观念,所以心理上开始向食品店倾斜后,曾经那么心心念念的传媒行业就迅速被我抛在脑后了。”
……
最初的一个月,她一直处于玩命工作的状态。早班是8点半上岗——临时店员一般晚上6点就能下班,而正式员工要一直在店里待到晚上8点左右。晚班原则上是从下午2点直到商场营业结束,晚上8点半是百货商场的关门时间,等到顾客完全从商场里走出来又要花上半个小时。
晚上,等到卖场里顾客都走空了,她就会关闭结账通道,接着清理库存进行货品预订操作,做完这些再默默继续往来搬送留存货品。到了最后,还要在相应位置摆上捕鼠器,直到这里,一天的工作算是全部完成了。做完这些店铺关门扫尾工作,早的话晚上10点,迟的话有一次差点错过了末班电车。一周里有时放一天假,有时一天也没有。
像这样工作了一个月后,她感觉到从前在连锁副食品店打工时所构筑起来的自信竟随之崩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特别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对于塌坏甜品、碎裂饼干的处理方式,还有需在过期前半个月作废处理的礼品装商品也经常让她头疼不已。以前打工的超市规定,必须要在严格清点货物之后上报流失损耗率,容不得半点掩饰和瞒报。但在这里,处理方式就变得十分敷衍随意了,好像只要销售业绩良好这些问题便都可以忽略不计。店铺女店长经常拿到全店的销售冠军,十分具有领导气质,但她有时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下变形塌坏的蛋糕,还把这些钱也算进营业额当中。
店长一旦生起气来就会非常恐怖,要是有人想把这些商品作废处理,那肯定会受到严厉的斥责,包括临时店员在内所有人都对她感到十分畏惧。所以就算没有具体指示,手下的店员也不得不效仿她的做法,自己掏腰包买下这些无法继续销售的商品,到头来这倒形成店里的一种风气了。
“即便不能忍也要继续忍着,好不容易成了正式员工,这时候辞职的话在社会上更没有什么立足之地了。”她心里逼迫着自己这么去想,一种说不出的厌恶感却控制不住地涌上心头。
“最让人感到心累的是,和以前做的工作一比,离自己想做的工作是越来越远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结构上来说,以前工作的地方都要更大更完善,也更有连锁店的气势。在这边却被说成是‘不中用’,这实在让人觉得接受不了。”
离放假还有一周的时间,母亲和妹妹都忿忿地指出,这已经到她可以承受的极限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根一直紧绷的弦突然断了,她身体上的不适感一天比一天加重。
她还是逃离了这个地方,申请了带薪休假,回到了九州的老家。
在假期结束的时候,她并没有选择按时返回东京。
在这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对“工作”所持的看法似乎有所改变。
稍微冷静下来之后,她开始总结,在工作时到底什么能为她带来快乐,什么又会让她感到痛苦。结果发现,之前所在公司的最大问题来自店长施加的压力,与之相对,与同事们接触交往,一起讨论店铺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光则能给她带来收获感。这不是商品销售本身所带来的,而是一种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快乐。
接着她在一家大型人力资源公司注册了个人信息,在与职业顾问的交谈过程中,对方也正好指出了她的这种意向性:
“我说中村小姐,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具体工作性质来看待工作这件事怎么样?要是本身喜欢与人进行接触的话,其实也没必要非待在实体店铺不可。”
她终于意识到,正如这位咨询顾问所言,原来她并不是非去出版社不可,而是根本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可能性。眼里只看到自己认为有可能胜任的职业,一旦认定就非此不可,于是亲手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后来觉得店面销售的工作适合自己便一头扎进去,也是同样的道理。
咨询顾问继续说道,如果她能接受的话可以为她提供几个职业建议。比如管理员工调职升迁的电话咨询中心总监,再就是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人力资源调派公司或者门店里主管人事的部门……
“从事完全不熟悉的行业也行吗?”她问道。咨询顾问回答说:“这跟什么行业没有关系,你只需要根据我说的工作性质去找,金融也好建筑也好,具体干的事其实都是一样的,不用担心。”她听完,心里便稍稍有了底。
她想起一年前,就业科的男老师向她推荐了一份食品厂商下属总务部的职务。
这家企业以冰淇淋、冷饮类食品为主打营销产品,创立于战后初期,是一家业内老字号了,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门店,并同时拥有好几家工厂用以商品研究和生产。也许因为公司还未上市,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公司上下都弥漫着一种安闲悠然的气息。
“先工作吧,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对我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
她对自己说道。这个时刻也意味着她的“求职期”被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
……
年的某一天,正值一年中的招聘季,待在分公司办公室里的中村面对着桌前的电脑,暂时忙完了手头的工作。
一晃离当初进入公司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了。
刚进公司时想去的是营业部,结果却事与愿违,被分到了总务部中的会计部门。每天都坐在办公桌前,和一堆与银行存款转账有关的文件及传票打着交道——这和她想象中的工作场景真是有着天壤之别,既跟图书出版沾不上边,又跟食品经销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连原先说好的要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也化作了泡影。
但她也发现,自己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某种工作持有固定的执念或偏见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成长还是一种妥协。但确实上司和同事们待人都很好,公司的业务发展和销售业绩都保持在理想的水平,没有那种苦于销售任务削尖脑袋也要提升业绩的工作压力,公司整体氛围给人“家”一般的舒适感。因此她想,或许这个工作正好适合自己。
在学生时代加入的就业活动兴趣小组的成员中,有好几个同伴都进了出版社,但现在就算听着她们关于职场的闲聊,自己也并不会有多羡慕了。
而且,她继续说道,看到这几个朋友的状态,她终于知道她们为什么能被录用了。
“她们是那种,就算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能因为工作强打起精神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专心致志投入的一类人。我自问可能做不到像她们这样拼命,或许正因为此我才应聘失败的。”
现在,看书仍旧是自己的一大爱好。但以前自己总把这种爱书的喜好跟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紧紧绑在一起,而现实与自己的想象则是全然不同的。当她重新审问自己究竟是不是真心想要做跟图书出版相关的工作时,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平时读读闲书陶冶陶冶情操,读到有趣的书目时也向朋友们介绍一下而已。
如今,在这家食品公司做着事务性工作,中村的心也随之安定了下来。
虽然她没有多少财会事务方面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来,她理清了许多工作上的头绪,对具体事务也有了更多的把握,这也变成了她继续干下去的动力。就像最近,她上头的直属领导被借调到了其他联营公司,部门新来了一位科长,对方因为长期处理实际业务,而对具体交易状况的把握显得较为生疏。因此,近期来自其他部门关于财务方面问题的解答任务,就集中落在了中村身上——“这个,应该算作接待费吗?”“这按照公司的规定,应该怎么处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前面对这类提问,她只能向总公司的财务主管打电话问询,但近来她可以基于自身的判断向对方提出可行性建议了。在财务问题上有几个固定的回答模式可供参考——“总公司的XX先生/女士应该对此有所了解”“这件事可以咨询一下副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她也逐渐知道了什么样的事件中间会存在些什么问题。于是她慢慢摸清了整个公司的结算系统,了解了其中的一些相互关联和内部门道,因此只要不是碰到相对复杂的问题,她都能凭自己一力解决。
……
对她的跟踪采访总共历时三年,最后一次,是在此一年后进行的。那时,正值春天逐步走向尾声的时节。
许久不见,她看起来显得越发干练和自信了,一问原来是获得了“主任”的头衔,接着被调派到了其他部门,负责起营业部收发订单的管理工作了。
“和以前相比,现在自己的想法发生了很大转变。”她说道。
“以前视线总集中在自己身上,老想着自己以后会变得如何如何。想要做图书出版、想去公司总部上班、想当上店长……到底能不能达成所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些愿望,脑子里全被这些问题所占据了。现在,竟然产生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辞职的想法,你说这奇妙吧?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多样了,比如,要是辞职,这手里做到一半的工作该怎么办,对公司又有什么影响,就会更多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了。”
在她身上,已经看不见昔日那个一心想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且面对现实固执己见、毫不妥协的女大学生形象了。
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多做点什么,身上又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不论她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我想,也许如今,她正在学习和摸索着“工作”一词所蕴含的更深层涵义吧。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工作漂流》第二章,较原文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