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科技创新当前最需要什么:天才、优秀团队?还是探索性工作模式?》
脆弱性是对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内在风险程度的反映,也是科研工作体系固有的系统属性和管理属性。脆弱性问题一旦发生,工作体系便无法运行,实际产出为0,科研活动事实上处于停滞状态(相关研究详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脆弱性管理与效率管理的区别
如将投入与产出分别记作分母和分子,效率管理就是在“分子大于0”区间的管理,脆弱性管理则是在“分子为0”区间的管理。在效率管理中,投入总有回报,只要投入足够,结果就必然出现,管理难点只在于如何提高效率(包括效益);在脆弱性管理中,成本投入多少与能否实现无必然关系,管理难点首先在于如何保证能出结果(产出不为0)。
效率管理的假设前提是:结果肯定不为0。这个假设几乎对研发以外的企业活动都是成立的:投入总有产出,差别仅在于数量或多或少、质量或高或低;加大投入或不计成本投入总能取得一定成果,最多舍弃一些当期或长期经济性(可持续性问题)——但由于某些特殊工作,是仅作为一次性工作或特别重要的阶段性工作,所以国家或企业往往可以不在乎经济性问题。
而在一个未知的复杂系统(如科研、创新类工作)中普遍存在脆弱性问题,效率管理的假设前提并不必然成立。当脆弱性问题发生时(产出为0),想要的结果不可能出现,此时实践者发现很多效率管理方法在这儿也都“失灵”了,投入无效、激励无效、强压也无效——反倒可能逼出不少伪装性(相关研究详见《创新项目:从“进度问题”到“质量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一文)。
不论科研项目的大小和难易,科研管理中普遍存在“产出为0的陷阱”:即科研管理工作随时有进入到这一区间的风险,事实上很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当前状态也确实如此,且越是重大科技项目、高创新项目,脆弱性问题越突出。然而更紧迫的是,实践中对脆弱性及脆弱性管理还普遍缺乏认识,导致始终找不到当前问题的真正原因(相关研究详见《脆弱性问题:创新项目缘何从冲刺、到攻坚,最终还是停滞?》一文)。
从脆弱性管理角度,再看产业创新联盟和开放式创新
“成本”原是站在效率管理视角下的一个管理概念,即在效率管理思维下包括时间在内的几乎所有消耗都可转换为成本。但必须要意识到,这里始终隐含着一个核心的假设前提,即“结果肯定不为0”。
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若放在脆弱性问题的空间里观察,即当出现产出为0的情形时,再比较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已无实际意义——这一理解对我国当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各类产业创新联盟以及新兴科研机构(平台)尝试开放式创新等的启发是:
面对科研和创新工作,市场机制、包括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各种过渡类型,并不能代替企业自然化解脆弱性问题本身。因为有人参与的未知复杂系统是脆弱性产生的本源,资源配置的不同体制选择并不能改变它,只是表现为脆弱性问题更多发生在组织内还是企业间,但这对于盟主或核心创新主体而言没有实质差别。因此,脆弱性管理是所有创新参与主体、尤其是核心创新主体必须亲自跨过的关隘——走出产出为0区间(相关研究详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