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由《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两部分构成(注: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选用的为年城市全年数据,以此类推)。
年,全球城市指数在综合分析全球多个主要城市的基础上,评估上榜个城市,包括31个中国城市,其中中国内地城市28个。报告指出,今年的指数排名呈现欧美城市保持领先,亚洲城市迅速赶超,中国城市增速最高的特点。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显示,受到疫情冲击,除中国之外的所有区域,城市平均得分增长都低于1%,甚至负增长,只有中国快速实现复苏,城市平均得分增长超过3%。过去5年,中国城市得分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所有区域中最高。
年,中国有3个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成为全球TOP10城市,与美国上榜城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数量一致,超过欧洲(伦敦、巴黎)和亚太其它地区(东京、新加坡)。
《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显示,中国城市的潜力得分也持续表现出强劲增长。中国城市与欧洲和北美城市平均得分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过去5年,中国城市得分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在所有区域中增速最快。
在全球城市中,武汉综合排名位列第95;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武汉综合排名位居第10。在全球城市潜力排名方面,武汉上升3位,位列全球第66。
武汉城市风光
1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围绕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事务五个维度评估当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继续领衔榜单前四位。当然,全球TOP10城市格局也有明显变化,上海排名再次提升,首次成为全球十强城市。
数据来源:科尔尼《全球城市综合排名》
中国内地上榜城市综合排名如何呢?综合分析年至年的相关数据可知,城市发展分化明显,部分高能级的城市,保持明显的上升势头,而能级相对较弱、位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排名则持续下滑。总体来看,疫情冲击对城市长远发展的影响相对有限,城市进退有其自身的逻辑。
结合年国内重点城市GDP数据来看,中国内地全球城市上榜TOP10中,有9个城市的GDP也同样位列全国前十,这意味着,城市综合实力与经济发展存在强关联。
年,长三角城市圈依然领跑全球城市群,上海进入全球城市TOP10,杭州、苏州、南京进入全球城市TOP,加之同样上榜的宁波和无锡,长三角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上榜城市数量最多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非常强。
武汉位列第95。年,武汉首次进入全球城市TOP。科尔尼董事周鹏远表示,武汉在全球个上榜城市中,依然保持了自身排位的稳定性,并且随着抗疫举措强有力地推进,市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和对城市的归属感快速提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复苏,年的武汉依然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
2
中国内地城市潜力正加速跃升。《全球城市潜力排名》从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创新和治理四个维度评估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即哪些城市具备成为未来主要全球枢纽的条件。
虽然疫情导致城市潜力得分总体下降,但潜力TOP10城市基本保持不变。伦敦连续第三年蝉联榜首,是同时进入《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TOP10的四个城市之一。其他三个城市则是巴黎、东京和新加坡。
全球城市潜力TOP城市中,上升幅度较大的城市有广州(+20)、深圳(+15)、上海(+15)、重庆(+12)、首尔(+11)、苏州(+10)、北京(+9)、苏黎世(+9)、纽约(+9)、罗马(+9)。其中,中国内地城市占6个。上升最快的前四个城市,都来自中国。以此可见,中国内地城市发展潜力正在强劲增长。
数据来源:科尔尼《全球城市潜力排名》
具体来看,中国内地上榜城市潜力排名均比较靠前,全部位于全球城市潜力TOP范围内,这主要是由中国整体发展势头和环境所决定。分开来看,中国上榜的28个内地城市中,全球城市潜力TOP50仅有5个,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其余23个城市分布在全球第59名至第90名之间,相对比较集中,排名都挨得非常近。这一排名区间内,仅有9个城市来自其他国家。
中国内地城市潜力分化也比较明显,潜力排名靠前的城市,仍能实现大幅提升,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名次出现小幅下降。
3
城市韧性越强,越能走得更远。
年,中国选择更为彻底与坚决的疫情管理与应对机制,相比国际城市而言,中国内地城市在城市国际间物理联系方面的得分受到较大影响,但这同样助推中国经济快速复苏,中国内地城市在其他维度的得分随之上升。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城市整体经受住考验,但分化却明显加剧。全球系统性的危机,更能看出哪些城市拥有更强的发展韧性,这体现在城市治理、人才吸引、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等各个维度,城市韧性越强,越能实现逆风增长。
此外,科尔尼全球合伙人王宇指出,“基于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发现对城市得分相关性最强的指标,是‘城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只有对高技能、高学历、年轻化人才有吸引的城市,才是具备长期竞争力的城市。”
以此来看,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要持续增强,必须要注重提高城市韧性,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吸引和集聚更多优质人才。
资料来源:科尔尼《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
(来源:大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