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昌盛吉祥,真是一个好名字。然而当你知道了他的来历,就不会这么说了。
在很长的历史里,并没有昌吉这个名字,《元史》里有一个驸马爷名叫昌吉,这是人名。至于这个人名和今天的昌吉有没有关系,看起来没有,因为《元史》并没有记载这位驸马爷来过西域,他主要是在京城活动。
根据网上百科的信息,昌吉这个地名可能是由张堡、仰吉八里、昌都刺或昌八里合称而成的,搞得和字面意义完全没有关系,而且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了。
在清朝,昌吉这个地名正式形成。乾隆二十五年设昌吉厅,乾隆四十二年设立昌吉县,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昌吉市。值得说一下的是,那时候的昌吉水资源很丰富,乌鲁木齐河的下游老龙河流经昌吉,此外还有头屯河、三屯河、呼图壁河、和博克河、巴杏萨拉河等,后面两条河到今天已经寻找不见,可能断流了或者改名了。昌吉市是一个东西狭窄、南北绵长的区块,可能有一些小河流有一小段经过,但并没有被记入水文资料。
昌吉长时间以一个县的行政区划存在,一直到年设立昌吉回族自治区。这时候的自治区其实只包括原昌吉县和米泉县,其他的木垒、奇台等都属于乌鲁木齐。那时候的民族自治区域不分等级都叫自治区,后来改变成区、州、县、乡几个等级。
年改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在中国,有一个省级的回族自治区,即宁夏回族自治区,还有两个回族自治州,一个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在甘肃,另一个就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在新疆。
因为历史发展形成,在乌鲁木齐和昌吉周边各县很多回族聚居,这些县本来都属于乌鲁木齐管辖,自治州成立之后,都划给了昌吉州,其中包括乌鲁木齐县。于是形成了乌鲁木齐市和乌鲁木齐县分属两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奇观。
当然,乌鲁木齐县和米泉县后来划给了乌鲁木齐。
昌吉回民美食街划归昌吉昌吉的这些县,很多历史名称都是很古雅的,米泉古名乾德,阜康就是阜康,本身就很古雅,玛纳斯原名绥来,吉木萨尔原名孚远,奇台在清朝末年叫古城。据说这些县名是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奇台除外。木垒还叫木垒,但这个名称在汉代的时候就形成了,那时候的木垒河被写作穆垒河,两千多年来只是一个字的写法变了,也算是历史悠久的地方了。而且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和木垒读音很相近,区域重合度也比较高,焉知不是木垒的另一种写法?只有呼图壁,在清朝末年还是一个副县级机构,原名呼图拜克,属于从少数民族语言音译的地名,和乌鲁木齐一样。
总之,我想说的是,昌吉和他下属的很多县相比,文化内涵是很浅薄的。尤其是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那是声名赫赫,远远压过昌吉。
先说吉木萨尔吧。贞观年间在这里设庭州,那是地区级行政单位,下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个县。武则天女皇上的时候,在这里设置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范围除了今天的整个北疆,还包括今天中国以外的咸海以东、哈萨克斯坦的一部分等地,管辖范围比今天的新疆全区小不了多少。
而奇台,则是丝绸之路新北道咽喉,过往客商的必经之地。今天所谓的昌吉州东三县,即吉木萨尔、奇台、木垒一路排过去,连线它们的就是丝绸之路,后来修建成了公路。再向东到达巴里坤、七角井、哈密。这是历史上进入北疆的主通道。这个咽喉位置,也成就了奇台的商业集中地位。
奇台是历史上有名的的四大商埠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哈密、乌鲁木齐和伊犁。说得直接一点,奇台是北疆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经济地位和地理重要性远远超过昌吉。
所以,昌吉在树立城市形象的时候,只能向下属的县借文化深度,把吉木萨尔的“庭州”属性挪用过来,打造了“西部庭州,新疆昌吉”的推广语。当然这并不是说昌吉文化内涵非常贫乏,而是和下属县市相比,头轻脚重。
但这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昌吉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昌吉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距离乌鲁木齐仅有三十多公里,是首府最近的卫星城。如此距离,以至于有的人把昌吉和乌鲁木齐当作一个城市来使用:在昌吉买房,开车到乌鲁木齐上班。乌昌公路是国防公路,特意建造成波浪形,开车像摇篮一样爽。
多年以来,政府规划乌昌一体化,规划乌鲁木齐向北发展、昌吉向南发展,最终目标是合并为一座城市。到今天,两座城市还没有实现完全耦合,但其实这形式上的合二为一并不非常重要,作为距离乌鲁木齐只有那么点距离的昌吉市,不需要政策引导就可以借用首府的资源、配套、商机,形成比乌鲁木齐更快的高速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