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致敬中国最早的八位会计博士生导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07223.html
                            

追忆会计大师

文化需要传承,会计也不例外。老一辈的会计大师有的已西去,但其爱国精神、学术精神、教育精神、做人精神将永存世间。其学术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值得晚辈学习。

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小编将带领广大会计人(财会本硕博),开启“寻根之旅”,认识中国最早的八位“会计博士生导师”,牢记前辈教悔,传承会计前辈思想,引领青年一代成长,不忘本,学感恩!

葛家澍教授

葛家澍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管理学家、教育家,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新中国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第一、第二届成员,是新中国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仅有两名)之一。

葛家澍教授年3月出生于江苏兴化,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获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年厦门大学成立经济学院,他出任首任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第一、第二届成员(—年),是新中国首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葛家澍教授一生历经磨难。青少年求学期间,学习用功,但由于战争、生活所迫,面临无书可读之境。葛家澍教授求学之心强烈,历经颠沛流离、甚至冒生命之险的求学之路后,最终进入厦门大学会计系继续学业。在艰苦的求学过程中,心无旁骛,遍览学校图书馆所有专业书籍和会计杂志,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基础。

葛家澍教授是一名执着求真、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他一生潜心学术研究,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也从不停止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真正做到自我超越。

上个世纪50年代,在老校长王亚南的鼓励下,葛家澍教授和年轻同事组成研究小组,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学术问题,潜心科研,并逐渐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年起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逐渐形成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观点,这成为当时新中国会计领域摆脱前苏联影响、形成中国会计理论的标志,葛家澍教授也因此被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顾准先生赞为“资金运动学派”的创始人。

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长期极左思想给学术研究造成的思想藩篱,严重阻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包括学术界的正常科研。在这一背景下,葛家澍教授于年4月厦门大学校庆的科学讨论会上,报告了《必须提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评所谓“资本主义的记账方法”》一文,用翔实的学术资料、缜密的逻辑分析与讨论,层层递进,得出记账方法没有阶级性、否定借贷记账法就是割裂会计发展的历史。这篇论文之后在厦门大学主办的《中国经济问题》刊物上发表,在学术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为我国会计实务全面恢复借贷记账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被誉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同样的,葛家澍教授年的论文《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继承性,会计学是没有国界的,“公认会计原则”等西方会计理论,同样可以为我所用。这篇论文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从标签化转向科学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磨灭。

葛家澍教授一直到93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自80年代起,先后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认会计原则及其演变、物价变动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话题上,孜孜以求,追踪国际前沿,立足中国现实,通过大量的论文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在很长时期里引领会计研究的方向。在《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一文中,葛家澍教授就提出,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同样可以为我所用;之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会计原则的演变、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等论文。这些文章,推动了我国会计界科学、严肃地研究会计原则的进程;他作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原则和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召集人之一、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等,参与并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应邀担任高等院校第一批文科通编教材《会计学基础》主编起,葛家澍教授先后编写了近20部教材,其中有两部会计学入门教材发行量都超过一百万册。这些教材为新中国会计的普及与推广,居功至伟。

作为新中国会计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和拓荒者,葛家澍教授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60年代招收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第一个审计学博士、第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女博士、第一个来自台湾省的博士生、指导了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后等。在他的领导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多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所有经济学科第一,为我国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

葛家澍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级、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教委的奖励,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务院第一批特殊津贴的专家;厦门大学首届南强奖特等奖();厦门大学首届南强杰出贡献奖()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将他的名字收录作为辞条(这是该辞典收录的唯一一位会计学家)。

葛家澍教授不仅在治学上是楷模,而且在为人处世上也堪称典范。平时非常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教育学生不仅传授以知识,更注重对学生治学作风、为人品德的培养;鼓励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全面拓展个人潜能与综合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各方面素质健全、人格完善的合格人才。所有经常接触葛家澍教授的人都情不自禁地为他包容的心境而折服,也深刻体会到长者禅意般的为人境界。葛家澍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人生的典范,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厦门大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娄尔行教授

娄尔行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者。他生前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务。他长期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成本研究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他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理论家之一,是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他的会计理论具有权威性,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很高声誉”。前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同志曾经在财政部对具有杰出贡献的资深教授颁发国务院特殊津贴座谈会上这样评价娄尔行教授。

娄尔行教授出生于年8月21日,祖籍浙江绍兴。年,他以“四连冠”的优异学习成绩领取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第一号毕业证书。同年,他赴美国留学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于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学成后,他立志报效祖国,旋即回国任教。从年到年的六十多年中,他先后执教于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娄尔行教授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自己一整套颇有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教育方法体系。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和科研岗位,撰写大量会计学专著和教材。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专著《成本会计学》,当时被许多高校用作基本教材。五十年代中期,他主编出版《工业会计核算》,该书在学习苏联会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实践而写成的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年,娄尔行教授主编的《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出版,首次系统全面介绍国外会计学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论和实务,该书年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同年,他主编出版的《基础会计》对原有的会计原理和教材体系作了重大改革。年他受国家审计署委托主编出版了《审计学概论》。同年他用英语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与审计》,该书在美国出版,成为国际会计界了解中国会计的一个窗口。娄尔行教授还翻译了国外一些会计学书籍,主要有《现代会计手册》《论财务会计概念》《三式薄记与收益动量》等。他编写了重要的辞典中的会计学栏目,如《辞海》会计部分辞目、《经济大辞典》的会计卷、《英汉大辞典》《会计辞典》《英汉汉英会计名词汇编》等。

娄尔行教授在六十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践中,辛勤耕耘、呕心沥血,逐步建立了我国当代的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共识。他认为会计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使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他认为构成会计理论体系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完整地从理论上解释整个会计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二、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前后呼应,一以贯之;三、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能够有系统地而不是杂乱无章地解释整个会计领域的所有问题。进而,他指出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的特性应表现在这些方面:一、中国的会计理论应能指导会计实践更好地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应能符合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能反映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特色;三、解放以来几十年会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中应当有所反映。

娄尔行教授对于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明确指出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会计准则提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构成评价会计信息有效性的标准;二、会计准则是反映会计计量的规则;三、会计准则提供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绳。关于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他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划分,他认为应根据报表内容抽出存在共性的东西加以归并,直到不再有共性可以归并为止。进而他指出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构成,利润表由收入、费用与利润构成。娄尔行教授对中国会计与西方国家会计作了较深刻的比较研究。他探讨了中国和美国会计在任务、假设、概念和原则上的差异,得出中美两国在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以及会计原则上有许多共同点的结论。

娄尔行教授对审计理论也作了较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审计的对象是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的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监督。他把审计概括为“专职机构和应委托的专业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及部分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以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真实公允性的经济监督、评价、见证活动”。

娄尔行教授对会计教学改革进行许多探索。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提出将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合并成一个会计学专业。针对会计专业教材薄弱的特点,他组织编写一系列全新的教材。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会计改革要与国际会计接轨。

娄尔行教授的科研、教学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白,使会计学科逐步发展。回顾娄尔行教授的会计生涯,我们深切感受到娄尔行教授一生所追求的会计事业走过极其漫长而艰辛的里程。娄尔行教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要有所为,要有所不为”。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应该将其放到最有价值的工作中去。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本人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不仅中文基本功好,而且英语也非常出色。他对事物的分析,对概念的把握与理解以及对复杂环境所做的准确判断令人折服。娄尔行教授即使具备如此令人羡慕的天赋条件,他也从不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他研究领域宽广,学术成果广泛,受到国内外会计界瞩目。因此要将娄尔行教授的会计思想全部介绍给公众决非易事。以上点滴回忆只是他教学和研究生涯的一个缩影,但他对中国会计理论与教育所作的杰出贡献是我国会计界有目共睹的。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循循善诱的学者而自豪,更为我国会计界有这样一位会计大师而骄傲。娄尔行教授对中国乃至世界会计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会计发展史册。

杨纪琬教授

杨纪琬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杨纪琬,会计学教授(年—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

年11月生于江苏松江(当年松江隶属江苏)。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留校任教并攻读中英庚款基金会的在职研究生。

年至年,先后在国立上海商学院、东吴大学、大厦大学、光华大学、之江大学等大学从事会计教学。

年任会计司副司长。“文革”期间受冲击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年财政部恢复财政部会计司后,年至年任会计司司长,年起任会计司顾问。

后任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委员。年至年,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会计研究》主编,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年至年,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任会长。l年起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有《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主编《成本管理大辞典》《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杨纪琬同志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为纪念杨纪琬教授,弘扬其严谨的治学精神,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和会计人才的培养,按照杨纪琬教授的遗愿,由李勇、冯淑萍、王世定、李爽、汪建熙等发起,经财政部领导同意,特设立“杨纪琬奖学金”。

“杨纪琬奖学金”由与会计有关的社会团体、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软件公司及杨纪琬教授的弟子和社会公众以单位或个人名义捐赠方式筹集,设置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两个奖项,每两年评奖一次。其中优秀学位论文奖奖励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奖励公开发表的优秀会计学术专著,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2名。

余绪缨教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管理会计学科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会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国际权威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编辑政策部成员,原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厦门市主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余先生,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逝世于年9月23日上午7时。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校客座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权威性会计刊物《会计国际学刊》(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编辑政策部成员(该部由从世界多国选聘的5名著名学者组成);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美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和加拿大学术会计学会会员。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级经济师评委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会计与企业管理系主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等职务。

年余先生毕业并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一生从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漫长学术生涯。岁月流逝,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余先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博采众长、不断开拓、独树一帜。

余绪缨先生的研究领域相当宽广,主要涉及会计基础理论、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理财、管理学等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余先生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刻苦钻研基础上博采众长、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并取得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余先生编著出版《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企业理财学》《管理会计学》等教材、专著、译著近3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余先生深感必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特别认识到“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中国原属空白,但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却极为重要。为此,余先生从7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在中国率先致力于这一学科的引进、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富有开拓性的成果,填补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现代管理会计是西方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决策性管理会计为主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和借鉴,使之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照抄。余教授认为“对西方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的一切经验和成就(包括现代管理会计在内)应该采取客观的、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对于“国外企业管理方法和经验(包括现代管理会计在内)中某些以社会化大商品生产为基础并合乎科学原理的部分,经过吸收和消化,加以改进和提高,使之同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相适应,将能卓有成效地在中国社会主义企业中推广应用,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全面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服务。”基于这种基本认识,余先生在经过多年的独立思考、研究消化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众长,编著了具有开拓性的高等财经院校统编教材《管理会计》一书。该书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第一本较完备的著作。专家们认为,“这本教材内容丰富,自成体系,论述深入,结构严谨,迄今为止,是国内有关管理会计教材中,质量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一本”。该书所创建的“以管理会计的对象——现金流动为经,以管理会计的职能为纬”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成为国内同类教材编写的蓝本。该书的出版对于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年至年6年间连续重印10次,累计发行40多万册,具有广泛的影响,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相应的荣誉证书。

阎达五教授

阎达五教授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价值链会计的首创者、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的开拓者,是公认的会计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阎达五教授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所长。

阎达五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价值链会计的首创者、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的开拓者。他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繁荣、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实践的推进和会计准则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公认的会计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先生年12月3日生于山西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入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法律系和经济系学习,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年3月入华北大学第一部,同年6月被选为该校政治研究所辅助研究员。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财政系副主任、主任、会计系主任等职务,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年在原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一直担任所长并亲自主持研究工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会计系的缔造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年起,先生先后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组织全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会计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推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第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第一至四届委员,以及多个部门、地区会计学会顾问和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荣誉证书,自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先生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黄寿宸教授合作编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工业会计核算》教科书。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联名提交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正式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此后20余年,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活动论,先生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七职能论、会计管理循环的划分、信息化会计,以及会计管理包括会计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管理与事后考评管理等观点,积极推动传统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如今会计管理活动论已成为我国主流会计学派之一。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师共同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累计发行量逾万册,成为建国后发行量最大的会计系列教材。进入新的世纪,与于玉林教授共同主编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按照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思路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贯通,构筑了系统的会计体系,荣获“教育部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年1月,发表了《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一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内外最新管理学科的前沿动态,首创“价值链会计”概念,进一步深化了“会计管理活动论”。他还带领弟子在社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和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被会计界誉为“改革的先锋、创新的典范”;自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业委员会主任,擎起中国会计改革与创新的大旗。直至病危前夕,仍组织弟子合力攻关,进行课题研究。

先生一贯保持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的治学精神;一贯坚持严谨认真、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一贯秉承“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的治学原则;一贯倡导“求真、求新、求变”的治学方针;一贯恪守“学海无边,学无止境”的治学格言,铸成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其学术品德蜚声海内外。

先生作为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在会计教育园地兢兢业业、辛勤耕耘50余载。75岁高龄仍然情系讲堂,诲人不倦,“硕果结华章,桃李满天下”。先生亲自指导硕士、博士百余人,其中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学生10余人。如今,这些学生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担纲重任,尽显才华。先生在我国会计教育界具有崇高的声望,是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为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生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会计实践工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重大实务难题。早期曾在国家计委兼职,在首都钢铁厂、北京机床厂等单位蹲点调研,总结会计实践经验,推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晚年在价值链会计的创新研究伊始,即与实务界人士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亲自组织举办专题座谈会,交流研讨价值链会计模式的应用条件和实施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年因其在我国会计准则研究与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聘为第二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年至年,先生作为中国专家曾赴越南讲学。年以后,还曾到日本、韩国、加拿大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讲演与交流,为促进会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的专著《会计理论专题》在日本翻译出版,引起海内外会计学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2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