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文昌吉州木垒县,作家刘亮程构筑的乡

第一次去昌吉州木垒县,由于太匆忙的缘故,竟然错过了到刘亮程老师的木垒书院看看。前年的环疆旅行,算是一种浏览式的走马观花,属于那种: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换句话说,我并不知道刘亮程老师在木垒布置了一所书院,还举办过多次文化活动。更确切地说,我对新疆文学界并不关心,只关心眼前的生存问题,努力地奔波在前行的路上。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简称木垒县)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辖,素有“天山东门,北庭卫城”之称,地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古代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木垒位于天山北麓,山地、丘陵和平原相互交替,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地域的绿洲。

我们从巴里坤一直向西,沿途在山间奔驰,可以看到路边的烽火台,一些废弃的土块房,记忆犹新的是三个泉子烽火台,这是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我没查出这座烽火台的建造年代,根据古代军事部署体系,应是在唐代,毕竟唐朝在北庭设置都护府,难免要布置沿途的军事设施,更加便于通讯和战争使用。

刘亮程老师的木垒书院,是建在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据说是一所废弃的学校或场院。这个村被国家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至今,村落里依然保留着清末民初甘肃移民的乡土风俗,和汉农农耕民族几千年的建筑形态。刘亮程老师利用旧房子,改造成一所书院和菜籽沟艺术家村落,目的就是进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尝试。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老师成名作,这本散文集现在就搁于我的书桌上,闲暇之余,我就投入他细腻的文字里,去聆听他对乡村的叙述,那些狗、驴、马、虫子、路、麦子、院门、炊烟、鸟叫等等,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仿佛从散发着墨香味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村庄的真实模样。

木垒“菜籽沟艺术家村落”是对艺术家回归乡村、回归土地的召唤。年8月29日,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在木垒书院颁奖,著名作家贾平凹摘此殊荣。如果没有刘亮程老师和他的木垒书院,我想贾平凹老师怎么也想不到会到新疆的一个偏僻的小村落里,也更不会有“平凹书屋”在此揭牌。

刘亮程老师为何选中木垒县菜籽村设立书院呢?这在于木垒县地处丝绸之路要隘,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厚积之地,也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前沿。自古以来汉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在这里相遇相融,最终形成了新疆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菜籽村作为传统村落,它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就是人们对生命的一种最真实的诠释。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这句透露着哲理的语言,无愧于刘亮程老师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菜籽村,顾名思义,就是种植菜籽的村落。在木垒县,主要的农作物是油菜和小麦,这两种不同的黄色,构筑了乡村的色彩,也描绘了乡村浓厚的民俗气息。除了漫长的冬天是白雪皑皑的世界,春天到秋天,从油菜花的金黄到麦子成熟时的麦黄,田野里时刻散发土地的芳香。一声犬吠,一曲鸡叫,一阵虫鸣……无不显露出乡村的纯朴和坦荡。

当走进木垒县时,我能感受到这片历史古地所散发的古韵。漫步在县城的和好街,那些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虽然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差异,我还是觉得古老的建筑显得典雅而具有文化气息,尽管时代不同,古建筑却诠释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我喜欢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喜欢乡村里传统气息。

木垒县,有了乡村,有了刘亮程,有了那一片又一片的田野,我觉得新疆有了生命的活力和张力。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我相信有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那些汉唐可歌可泣的历史,会被后世永远铭记在内心深处;那些乡村的画卷,也会被艺术家们载入光辉的中国史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1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