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公司上市后如何做顶层设计新浪财经

来源:财经自媒体

陈明:公司上市后如何做顶层设计?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文/陈明,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创始合伙人副总裁

有人形容中国的上市公司,可谓“万里挑一”。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中国“质地”较好的公司。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强弱往往通过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很多地方政府把培育和推动公司上市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设立专门针对推动公司上市的计划,有力促进本地区的公司上市。

很多老板都把公司上市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事件。公司上市的好处,上市过程中的“艰辛与煎熬”,在此就不赘述了。本文讲述另外一个话题。

01

“上市公司后遗症”的几个症状

近两年,笔者服务了一些刚刚上市的公司,感觉“新一届”的老板们普遍太拼了。一般常人可能认为公司上市成功了,这一路走过来不容易,现在“功成名就”,可以“歇歇脚了”。但上市公司的老板基本上都不这么想。他们把公司上市作为一个奋斗的新起点,一刻都不停留,积极寻找与外部机构合作,谋划下个阶段的大发展。上市公司老板的格局真和普通人不一样啊!

殊不知,公司上市了,公司的掌舵人压力更大了,责任更大了,公司发展的脚步更不能停下来。上市公司面临市场的几个压力,不仅是产品市场和人才市场压力,还有资本市场压力。上市公司每年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做企业就好比穿上一双“红舞鞋”,必须不停的转啊转,永不停息。难怪有人感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是稀缺的,经营一家企业的活真不是一般人干的。

1.存在无力感或乏力感

在为一些新晋的上市公司服务时,我发现这些老板们面临着相似的“焦虑”——“无力感或乏力感”。机会就摆在面前,但却感觉公司“抓不住或吃不下”,“自己很着急,但兄弟们好像不着急”,公司的发展还是依赖于孤胆英雄,老板仍然是公司最大业务员,组织力量比较弱等等。

公司上市以后,品牌和社会知名度都提高了,资源也多起来了,同时聚集资源的能力也增强,反而造成“消化不了”的问题。公司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服务公司发展大局。其表现为“犹豫不决”,对未来布局没有什么大动作,显得过于“谨慎”,其“动作”过于缓慢,白白贻误战机。

2.盲目布局新赛道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普遍,老板一看募集来这么多钱,自己多年的理想终于有钱可以实现了,于是开始自己“帝国”打造。

公司上市了,变成一个公众公司,老板本人突然成为“有钱人”,社会知名度迅速提升,此时各路“英豪”都围上来了,给他推荐各种“投资机会”,一般老板就“不淡定了”,就有一点“投资冲动”。公司账上有钱,趴着不动也是一种压力。老板们就开始“冲动之旅了”,同时也开始成为“交大”学生——交学费长大。

有的老板急急忙忙布局新赛道,总觉得原有赛道没有前途,致力于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把原有业务交给兄弟们,自己专门捕捉新的“机会”,但兄弟们一时接不住,致使原有业务业绩下滑严重。也有的老板主要把精力放在外延式发展,就开始“并购”,整合“别人”,到处看项目,搞收购,致使原有业务竞争力下滑很厉害等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公司成功上市实际就是一家公众公司了,资本市场必然要求公司业绩每年保持一定增长。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老板压力来源于业绩增长压力。一切都是增长惹的祸,公司必须增长,还必须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增速慢了还不行。

面对机会,公司账上也有钱,却把握不住或没有达到想要的成长速度;或为了增长,公司决策层四处出击,其目的也是想蹚出一条增长之路。

3.用力过猛,寅吃卯粮

为何会造成这种目标和能力(资源)之间较为严重的不匹配,发展后劲不足呢?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回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深入公司现场,发现很多问题是公司上市本身所造成的,大家“病因”差不多,笔者称之为“上市公司后遗症”。

公司定下了上市的目标,在合规的同时,公司员工上上下下“铆足了劲”,一心冲上市,但公司上市关键还是要靠业绩,需要有一个“靓丽”报表。公司为了报表“靓丽”,尽量“少投入,或少花一点费用”,尤其在三年静默期中。笔者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正在上市进行时的公司——“憋住”。公司不敢布局创新业务,对技术研发投入也会“精打细算”、对人才也舍不得投入,有的公司做得更过分,甚至连“培训费”都被大幅度削减。公司在上市过程中“用力过猛”,“寅吃卯粮”,有的甚至“用钱”来买业绩,透支未来。

事实上,公司每年预算中的费用是和未来有关,公司决策层为了报表“靓丽”,一味削减费用,往往会造成公司未来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破解这些“上市公司后遗症”?有待下面慢慢道来。

02

公司上市后的顶层思考原则一:向前看,往回推

现在有一个比较热的词叫“顶层思考”。何为顶层思考?通俗的说法就是“向前看,往回推”,以终为始,进行反推,也就是愿景驱动,目标牵引,基于目标配置资源,构建组织化能力,同时打造核心能力。

很多人不太理解顶层思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总觉得这个东西有点虚,离业务发展有点远。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探索。殊不知,现在处于一个加速度社会,变化非常之快,而且越来越快,机会窗也变短了。过去的时代变化相对比较慢,确定性比较强,机会窗存续时间比较长,社会也比较能“容错”——你做错了,给你时间修正。现在的社会变得比较“苛刻”,也不怎么“容错”了,好比一个水深浪急的河流,仅靠摸着石头过河大概率会被“淹死”,或“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公司发展必须建立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避免被“淹死”或“赶不上趟”。

一个公司从创业到成功上市,基本上算创业成功了。这种成功很大概率下是建立在把握机遇的基础上,可以称之为机会导向的成功。一旦公司上市了,公司所能调动的资源更多了,这就意味着公司可组织起来的资源规模更大了,从量变到质变,可以打更大的战了,需要公司决策层思考方式做一个转变。这时的打法可能和创业阶段的打法就不一样了,需要做“周密部署”。这个周密部署就是思考密度要加大,对市场的研判,对“情报”的掌握需要更深入更透彻更精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你输不起。这就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公司决策层深入思考。顶层设计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一)新上市公司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1.深度思考自己的“事业理论”

笔者与很多老板交流的时候,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凡做得不错的公司,老板对自己的事业理论思考得比较深入,俗话说,想明白了。“事业理论”最早来源于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篇论文,属于专业术语。通俗地讲,你所做的事业有无前途,这么多人追随着公司,这么多社会资源委托给一家公司,确保公司有前途是企业家最大的责任。要想事业有前途,公司决策层必须考虑公司不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事业理论第一条,就是对未来及大势作出准确判断。这实际上是一种假设。有的企业家在媒体上哀叹,他的公司做的都对,但却输给时代。这是一个悖论。公司做的越对,可能越麻烦。百货业、超级大卖场等领域的遭遇就是典型的被时代所抛弃了。随着技术进步,新的供给方式颠覆你了。你所从事的业务未来不存在了。目前汽车行业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一大批汽车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的大势是人们需要的是出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汽车产业将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一种出行体验了。

第二条,面对未来的判断,你的公司生存的价值是什么?你公司所做的贡献是什么?实际上你需要思考你公司的使命。别人或社会为什么需要你的公司?不是某个权威机构发布一个行政命令,或国家立法确保你有价值。公司使命决定你所从事的赛道,公司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公司资源投放重点在哪里。

第三条,凭什么你能参与“赛跑”赢得比赛?这就是所谓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构建需要长期主义,需要经年累月的投入。

2.设计组织的承重墙

实际上就是思考如何往回推。思考三年或五年的目标,靠哪些单元来承载,在三年或五年之内逐步实现。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令很多人困惑,挑战性目标的制定有无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不要拍脑袋产生的。这是咨询实践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恰恰很多时候挑战性目标就是拍脑袋产生的。目标倒逼是一种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的比较好的方法。

比如,公司目标是五年做到亿,跻身行业第一集团军。如何向回推呢?首先找到公司目标的承重墙,先要看机会在哪里?这个机会通过区域公司、产品线或几大类客户来承载?也就是你的公司业务单元,是按区域公司、产品线还客户来分,当然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灰度”,做到相对清晰就可以了。往往在这个阶段就会产生洞察。

笔者曾经服务一家刚刚上市不久的公司,基于目标梳理公司的承重墙,就会发现真正的机会在于为某一世界级大客户做OEM。这个版块实际上是公司的优势,虽然毛利率有限但资金回款好。但老板总是认为应该做自己的品牌,对这一块不太重视。经过大家讨论,如果这一块业务能做到在大客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这个大客户的top级供应商,从OEM逐步过渡到ODM等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毕竟公司的业绩有个稳定的增长。后来老板也认同这个观点,从而聚焦资源做这一块。这个决定给公司业务带来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规模的增大或业务变化,承重墙划分也是可以调整的。

有一点需要公司决策层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4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