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创新不良资产经营模式探索

  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是稳增长。政策上实施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绿色经济,要求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多重目标的叠加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考之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高杠杆、高泡沫的风险仍在积聚,如何顺应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创新不良资产经营模式,坚持不懈地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也是监管目标的必然选择。

  不良资产市场面临的新形势

  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从国际形势看,世纪疫情交织百年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显著增强。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央行迈向紧缩,流动性趋紧,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际金融风险增大。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加剧,金融市场对贸易局势高度敏感。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地区和行业的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与显现,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演进趋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房地产企业风险的有效化解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多点散发造成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资产将伴随经济动能转换在较长时期持续释放,绿色低碳转型风险也会增加,经济金融的脆弱性与敏感性提高。

  监管趋严。加强不良资产处置监督管理,是提升财政金融监管质效的重要环节。监管要求在“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原则下,压实“地方、监管、企业”三方责任,发挥各方作用;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推动更多更快处置不良资产、遏制增量风险;监管规则也将进阶完善,对标国际、持续加码。

  金融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产业结构的信息数字化及数据资产化趋势日益明显。数字化的背后则是智能化、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等技术迭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元素向传统金融领域不断渗透,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流程与场景生态。而疫情加速了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进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其前台、中台和后台将发生巨大变化,不良资产处置必将融入其中。

  新形势下不良资产处置难点

  不良资产行业周期性。我国不良资产问题多由宏观层面引发,宏观层面上的不良资产处置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不良资产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供给的典型逆周期性,即经济增速与不良率存在显著反向关系。经济持续增长,不良率下降;经济增速降低,不良率升高,不良资产供给随之相对充足,但又有滞后性。二是经营风险的顺周期性。在经济景气周期,利好处置不利收购;在经济非景气周期,利好收购不利处置。逆经济周期的调节功能,可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的冲击,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并通过跨周期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和“在线修复”,保持银行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不良资产规模扩大。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动能的转换,不良资产将会持续释放。一方面,受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监管层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采用了展期、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多种手段,而金融领域对经济下行反应的时滞造成部分违约风险的延缓暴露,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分类尚未准确反映真实风险。随着展期贷款陆续到期,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将加速劣变。另一方面,信托、理财、资管等非银部门的不良资产持续增长,不良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普华永道统计,年中国不良资产整体规模约5.88万亿元,较年增加了亿元,同比增长12.86%。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8%,主要源于房地产信托;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规模为1.46万亿元,同比增加6.57%;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为2.85万亿元,同比增长5.39%(见图1)。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占比从年的22%上升到年的27%。据银保监会披露,年全年共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3.10万亿元,基本相当于年的处置规模。—年合计处置不良资产3.48万亿元;年和年分别处置不良资产2.30万亿元和3.02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处置规模几乎每年可达3万亿元。

  图—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速变化

  不良资产市场重心的转移与多元化趋向。不良资产类型与来源的多样化催生了对公与个贷不良资产流转市场,以及非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市场与企业重整市场等多个细分市场。一方面,随着一些大型企业风险化解重整市场的兴起,不良资产市场的重心从处置银行不良贷款转向对问题企业与问题机构的风险化解,业务范围则由   图2年一季度至年四季度特殊资产交易指数

  不良资产供需矛盾突出,处置难度加大。新形势下,不良资产处置难题日益增加。一是各类机构不良资产的供给远远超过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需求,若AMC不能尽快完成资本补充或扩大融资,供需矛盾将加剧。二是追溯本轮不良资产的缘起,是整体经济周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双调整等原因共振所致,行业和区域差异显现,行业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信托行业、地方融资平台与经营已出现困难的非金融企业领域。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叠加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活跃度、景气度下降,以致价格整体走低。三是不良资产市场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发展,使客户及业务信息的链条日渐复杂,加上不良资产的“非标准”特性,处置方案各异且处置经验难以推广造成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处置难度。传统处置模式难以为继,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投行化、科技化特征日益明显。

  不良资产处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不良资产成因复杂,处置工作涉及财会、投行、法律、审计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成立时间短,兼职人员较多,年龄结构偏大,对资本运作方法与投行工具缺乏了解,不适应新形势下处置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工作成效。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经营创新举措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的竞争态势,亟须科技赋能、创新经营模式,多措并举,从而承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经济稳健运行的重任。

  了解行业特点,创新管理理念。不良资产管理是“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关键,需要在深刻理解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施策。一是准确研判宏观形势,把握不良资产行业周期,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分类管理制度。按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将其分为随时间快速贬值的“冰棍效应”类资产、通过精雕细琢能提升价值的“根雕类”资产、变现难度大的“顽石类”资产,分类施策。二是结合区域特色与行业特点开展区域与行业分类管理,强化跨区域联动经营处置。对未来有升值空间或较好成长性行业,如环保、医药、新能源、养老、高端装备制造等朝阳行业资产待经济回暖再行处置;升值空间不大的行业资产则要快速处理,制造业、房地产业等抵押率相对较高或仍具市场潜力的资产要倡导减少损失。三是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对分支机构进行差异化管理与分类指导。推动各级分支机构优化经营机制,加强不良资产的科学管理,改善资产质量。

  运用投行思维创新经营模式。以投行思维创新处置方式可以提升不良资产价值,使债务人重新焕发生机。一是发挥商业银行全牌照经营能力与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探索利用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投行手段经营不良资产的新模式。二是“一企一策”深入开展并购重组业务。制定个性化综合服务方案,灵活运用资产重组、产权重组、债务重组等多种投行工具并加以创新组合,打出业务“组合拳”,以实现不良资产债权主体及其资产有效整合,推动企业重整盘活,确保商业银行债权安全。三是加强与政府、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评估机构等合作,丰富和拓展不良资产行业的生态圈,提高处置效率。

  科技赋能,创新技术手段。数字化赋能可以使传统金融业务提质增效。商业银行将数字化贯穿金融服务全流程,能实现金融科技与金融场景的创新。金融科技对不良资产业务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采集、展示不良资产相关债务、处置信息,以及交易的撮合服务方面。一是制定不良资产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实施路径,全面推进数字转型工程。二是有效借助大数据环境下的多维数据,精确刻画抵押资产或债务人特征,提高不良资产估值定价与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三是针对不良资产估值难、定价难痛点,利用网络大数据和估值模型,快速评估风险资产项下居住用房信息,赋能定价决策。四是对不良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流程再造,实现“移交—尽调—估值—分类—预案—审批—处置—回收”流程操作与控制的线上化和标准化,打造处置流程“智能控”,辅以人工调试,促进非标产品的标准化,节约成本,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规范业务操作,创新管理方法。严监管要求不良资产经营模式应选择走“市场化与法治化”道路。一是完善个贷批转、对公单户转让等不良资产细分市场业务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先行。二是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最大化受偿要求,依法合规处置,确保对外转让资产的真实性。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既要治“已病”,也要治“未病”,提高信贷文化建设与智能化管理水平,重视不良资产的源头治理。

  增强履职能力,创新队伍建设。建设综合能力过硬的不良资产处置队伍,是科技赋能、创新不良资产经营模式的保障。一是加强素质教育与警示教育,剖析典型案件,“以案为例,以案为鉴”,防范道德风险。二是围绕预案运用、估值定价、科技赋能与合规处置等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估值定价、数字化转型、并购重组等专业人才库,提高处置效率。四是强调集团统筹,建立前台、中台和后台协同互补、部门间联动合作机制,成立由投行、法律、科技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柔性团队,助力重大项目处置,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稳增长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本文首发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1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