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才工作巡礼青白江区青近人才智汇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 http://m.39.net/pf/a_4340651.html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青白江区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标准强力推进“智汇陆港”行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三个百亿级台阶,年均增长8.5%以上,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家,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区、四川省服务业强区、全国首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等多项荣誉。

成都国际铁路港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增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专精特新”企业14家。引进石碧、成会明院士等专家团队,建成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43个,新增研发平台16个。获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试点示范区、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

政策体系迭代升级。从青白江“人才新政30条”“产业英才计划”,到“产业功能区人才计划”“城市猎才计划”,再到“智汇陆港”行动计划“1+25”综合体系,人才政策因时而变,不断开放,基本形成了和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精准高效的完备体系,已兑现人才奖励资金余万元,奖励各类人才余人。

人才协同示范引领。深化大港区人才协同示范,联合新都、彭州、金堂、广汉等6地,建立“大港+”人才联盟,启动成德临港人才大厦建设,成立区属国有人力资源公司,探索建设“一带一路”人力资源要素交易中心,构建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协同样板。

高端人才加速汇聚。人才总量达8.65万人,高端和急需紧缺人才0.35万余名。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2人,省级人才计划专家8人,市级人才计划入选人27人。

……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白江人才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人才,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呼唤人才,“四区一枢纽”建设机遇成就人才。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人才引领发展”正从一个理念,转变成青白江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一项项丰硕的成果。

改革创新增活力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体制新,则人才聚;机制顺,则活力强。为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来区创新创业,青白江区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一主线,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搭建近悦远来的人才制度框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全市率先成立以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人才工作成员单位增至38个,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财政持续投入、目标责任落实、跟踪问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将落实党管人才工作责任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和目标考核内容,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暨碳中和成都大会

强化产才联动互促。实施重大项目“双招双引”工程,推动盒马、菜鸟等3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同步引进项目核心专家人才余名。实施“青产壮大计划”,对企业上规上限上台阶的,给予经营班子专项奖励支持。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暨碳中和成都大会,邀请14名院士共商区域“双碳”产业发展,推动“碳中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产业基地落户。

灵活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评价从“唯学历、唯职称”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针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式,探索对顶尖人才按贡献度直接“礼聘”,对产业人才按行业评价指标同级转换“认定”,对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需求目录》精准“定标”,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

打破人才流动藩篱。实施“城市猎才计划”,解开制约人才顺畅流动“枷锁”,推进产业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社会化选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余名。在全市营商环境测评中,我区人才流动便利度指标连续两年排名前3位。

引育齐抓提质效

——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青白江区坚持人才引进、培育齐头并进,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基础上,依托各类资源,统筹开展各类人才培育培养,开创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补齐高精尖缺人才短板。支持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首席科学家等54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19套。支持区内重点产业领军企业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柔性引进包含两院院士在内的30余名专家人才。引育专业技术人才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搭建“亚蓉欧”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吸引国际青年交流合作。在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高校设立“人才引进工作站”6个,引进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来我区工作。

加大名师名医培育力度。教育卫生人才既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增强区域人才吸纳能力的宝贵资源。坚持把名师名医引育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工程,教育系统共引育名师人,其中省、市特级教师30人,省中小学名校长2人,新建省、市名师工作室6个。卫生系统共引育名医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建成市级重点专科7个。

提高党政人才专业素养。围绕国际化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区发展治理等主题,举办党政人才专题培训班余期,培训干部人次。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利用半年时间集中对余名区属国有企业干部开展全员轮训,努力打造一支国际化、高素质、专业化国企干部队伍。

筑牢技能人才基础支撑。实施“技能人才倍增计划”,对人才提升技术技能的,给予企业和个人双重奖励。出台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开展“三室一制”考核激励,培育“四川工匠”2名,“成都工匠”29名、“蓉欧工匠”名。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余场,招引技能人才2.3万余人。

激发科创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对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奖励支持,新建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企业技术中心26个,省市级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6个,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评审认定4批共78名“青白江产业英才”,拨付奖励资金0余万元。

区域协同谋共赢

——人力资源要素加速链接整合

立足区域开放优势,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依托,联合新都、彭州、金堂、广汉、什邡、中江等地,创新推动“大港区人才协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大港区人才聚合效应和整体优势。

健全协同框架体系。签订《大港区人才协同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出台《大港区人才协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轮值组长制度等运行机制,每年发布《重点合作项目清单》,推动教育、卫生、产业等多领域协同合作。拓展协同“朋友圈”,建立“大港+”人才联盟,构建人才共引、才智共育、平台共建、服务共融的人才协同体系。

成德临港人才大厦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大港区创新资源要素,建设成德临港人才大厦,打造人才成果展示综合体、人力资源要素交易中心、人才全周期服务空间、人才创新发展学院和顶尖才智资源汇聚港。成立区属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大港区创新共同体、产业联盟、创新飞地,打造辐射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的人才服务综合体和人才协同桥头堡。

发挥协同引领功能。举办“蓉漂人才荟”·走进华南理工大学等大港区人才活动20余场,联合引育人才0余人,招引重大项目10余个。发布大港区人才蓝皮书、白皮书、机会清单等,联合举办“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大港区人才协同和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精准服务强保障

——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一座城市靠什么吸引人才?以人为本的人才政策和宜创宜居的发展环境缺一不可。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是青白江区人才工作的另一个着力点。

青白江区蓉欧智谷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人才窗口、人才云网、人才绿卡“一窗一网一卡”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发放人才绿卡张,累计服务1余人次。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川省分局青白江自贸区办事处,建设四川省(成都青白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蓉欧科创智谷”,以国际化视野,全方位服务人才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安居保障,建成人才公寓套,配建人才公寓套,升级“陆港”青年人才驿站,分层分类满足人才安居需求。

营造人才创新环境。依托先进材料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和国际多式联运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专家咨询+精准指导”创新服务。发挥中科协海智计划铁路港基地国际化招才引智模式优势,吸引智利、荷兰等30余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到我区开展专题研讨、项目合作、考察交流。在亚蓉欧国家馆建立海归创新创业基地和大港区海外人才联系点,汇聚海内外人才。

丰富人才激励举措。突出人才荣誉激励,设立“陆港杰出人才奖”“陆港新兴人才奖”等奖项,以区委、区政府名义评选表彰优秀企业家67人。推荐2名人才作为省委联系的高层次人才。深化党委联系专家制度,通过走访慰问等形式为0余名优秀人才送去关心、关怀。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3期,引导人才矢志爱国奉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编辑王戬校对王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1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