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19日电(刘芳、郝玉)全国第二批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最终入选名单近期出炉,昌吉市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做法在全国数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疆在此次案例遴选中唯一入选的案例。昌吉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英表示,昌吉市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优质化,让广大群众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昌吉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昌吉市部分乡镇学校管理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大量乡村学生涌入市区就读,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
图为昌吉市“刘杰名师工作室”在榆树沟镇中心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
如何把优质资源下沉到乡村?王英表示,昌吉市中学7所,全部集中在城区;小学23所,一半以上集中在城区。年以来,昌吉市按照优势互补、相对就近、城乡互助、区域联动的原则,成立以昌吉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昌吉市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市30所中小学组建为10个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2个中学学区共同体,并在共同体学校内实施“十统一”机制,即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使用、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
为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环境和附属设施,昌吉市教育局局长陈静表示,昌吉市加大教育惠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牧区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同时,昌吉市把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绩效工资等全面落实到位,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
为了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记者了解到,在共同体内部,昌吉市实行“轮岗”和“支教”两种交流制度,交流对象包括普通教师、中层管理干部以及学校领导,交流期为一年,主要通过送课、送理念、选派骨干力量到薄弱学校挂职、农区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等方式,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图为昌吉市教育局到阿什里乡中心学校调研指导“学校共同体”教师支教工作
同时,共同体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同体学校各有高招,有的重在“课堂突围”,有的重在“教师培养”,有的将教研活动直接放到了农村小学,有的有计划地让农村教师到城区小学执教。
为提高帮扶的精准性,昌吉市要求共同体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交流轮岗教师参加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带动乡村学校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交流轮岗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2次教学公开课,听评课不少于30节,定期撰写分享心得体会。在提升常态课教学水平的同时,昌吉市积极推进优质特色课程项目创建,对现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凝练,积极打造本校特色课程品牌。
为了强化监督,陈静表示,昌吉市将城区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之中,并增加赋分权重,加大考核力度。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一项是将重点校帮助农村薄弱学校迅速提升“软实力”作为对城区学校办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年进行一次专项考核,对优秀的共同体学校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推诿应付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进一步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表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昌吉市整合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打破城乡管理多重界限,通过组建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中学学区共同体的方式,将城区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直接下沉到乡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这样的探索非常宝贵,它使得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都能拥有更多获得感。
杜志雄认为,昌吉的做法,人文关怀足、创新力度大、社会反响好,对于破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局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英表示,下一步,昌吉市在深入开展城乡中小学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将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将若干个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发展水平相对接近的学校或处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组建为“教育集团”,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优质化,让广大群众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王英说。